楠木軒

想讓孩子站着活,就別讓他跪着長大!孩子的成長從平等關係開始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健康

好多父母對自家孩子的評價就是:“不打不罵不聽話”、“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彷彿孩子天生就是這樣,沒有外界威脅和壓力的情況下,就不能好好的生活和學習。

不光是孩子,很多成年人也是這樣,在面對外界壓力的時候,常常委屈、自己成全別人。

面對比自己強的人或事物時,在心裏就會不自覺地臣服,而不是敬佩或努力跟上。

這樣的行為,在我們客觀來看,是非常“弱者”的行為,不懂的自我管理,卻常常向強者妥協。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為什麼會出現對“強者”屈服的情況呢?

父母讓孩子“跪着”長大

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存在着天然的優越感:我讓你吃讓你穿,你就必須按照我的要求來成長。

孩子低父母一等,在接受父母的養育之恩的時候,需要謙卑的“跪姿”。否則就是不孝、不感恩。

有個典故叫“羊羔跪乳”,小羊吃奶的時候,是跪着吃奶的!這也讓人想到了人,人從小時候起,就深受父母的生養之恩,羊尚且知道跪着用感恩的心態吃奶,更何況是人呢。

且不説“羊羔跪乳”是因為羊腿長必須跪着才能吃到母乳這一事實,就説典故本身的寓意,也是讓孩子懂得感恩,而不是父母強迫孩子感恩。

父母在強迫孩子感恩的時候,容易出現一個錯誤:我的付出,孩子必須要給回報。

父母和同齡人相處,對待別人家孩子的時候,常常能用平常、平等的心態去對待,但是對待自家孩子的時候,就無法採用平常心:

孩子突然考的很差,如果是別人家的孩子,父母可能會説:“是不是這幾天孩子狀態不好?多問問,多瞭解瞭解!”

孩子突然考的很差,如果是別人家的孩子,父母可能會説:“是不是這幾天孩子狀態不好?多問問,多瞭解瞭解!”

然而,如果是自家孩子,父母就無法用平常心來對待了:“你説説你怎麼回事兒?天天供你吃供你穿,你這分數對得起誰?”

在面對自家孩子的時候,父母很容易用“強者”的心態去壓制孩子,用壓力去讓孩子妥協。

這會讓孩子在長大後依舊養成這樣的習慣:別人的斥責、責罵,無論孩子有沒有錯,都會習慣性的妥協。

父母在孩子面前,姿態太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好的老師。

這主要是説,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的東西的速度和效率就特別快,無論好的還是壞的方面。

父母把孩子保護的太好,生怕孩子受到一絲一毫的傷害,也常常跟孩子説這些話:

“我們不需要你回報,你快快樂樂長大就是對我們最好的回報”;

“寶寶再吃一點吧,張嘴,媽媽餵你,就吃一口,就一口!”;

……

“我們不需要你回報,你快快樂樂長大就是對我們最好的回報”;

“寶寶再吃一點吧,張嘴,媽媽餵你,就吃一口,就一口!”;

……

在商場中,一個媽媽讓孩子別看手機,卻被孩子踹了好幾腳。

家庭中,父母很容易對孩子、對其他人,對教育孩子感到無力且沒有自尊,變成家庭中的弱者,對孩子的“強勢”妥協。

父母的妥協和懦弱會助長孩子的暴力,同樣也會讓孩子在面對更強的人時變得軟弱。

父母在孩子面前,姿態太低,就是給孩子一個“欺軟怕硬”的入口。

在無數個家庭中,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

無論是父母對孩子的壓迫,還是父母對孩子的無尊嚴妥協,都會讓孩子體會,甚至學到“弱者”的生存方式。

孩子自尊自信的生活,敢於向生活中的困難發出挑戰、敢於面對生活的挫折,而不是屈服。這對孩子未來的道路能走多遠、走多寬,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讓孩子養成“被迫屈服”的習慣,也不要做出“屈服的姿態”供孩子“學習”。

父母給予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未來茁壯成長的土壤,對孩子的意義非凡。

讓孩子懂得感恩,對孩子好,並不是用“壓迫”的方式,或者用無限縱容的方式來獲得孩子的感恩之情。

在很多家庭容易把“聽話”和“孝順”兩個詞混在一起,但其實,這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孩子聽話,不一定孝順。當他有能力不聽話的時候,他一定不會孝順。

孩子孝順,但是他不一定聽話,因為他有他的人生和追求。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做到“站着感恩”?

1、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孩子對家庭是有責任的,回報父母、贍養父母也是一種責任。

愛不一定可靠,但是一個人從小到大的責任感卻會讓孩子在面臨問題的時候,能夠堅守自己的底線。

包括孩子的作業,當孩子有責任感,知道學習、寫作業是他的責任的時候,他無論是否愛學習,都能夠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學業。

責任感比愛更可靠。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其實並不是一件非常難得事情:

①承擔家務,對家庭付出,能讓孩子獲得責任感;

②承擔責任,孩子在花費、行為上,要為自己的任性和錯誤負責;

③培養孩子的獨立,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讓孩子懂得分享

讓孩子懂得分享,一直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事情:有的父母覺得讓孩子學會分享是對孩子好;有的父母覺得,不讓孩子跟其他人分享是理所應當的。

其實,分享是孩子將來融入社會的一個重要的技能,這比孩子對別人“示弱”、“妥協”來融入社會更容易,幸福感也更高。

分享不是父母剝奪孩子的快樂去滿足別的孩子,特別是在孩子2—3歲物權敏感期的時候,而是儘可能的達到雙贏的狀態:

孩子一個人在玩兒玩具,讓孩子跟別人分享一起玩,可以得到雙倍的快樂;

孩子玩兒滑梯,孩子多了,不光有滑滑梯的快樂,還有等待時的期待和玩滑梯之後跟別人交談的快樂。

①引導孩子體會分享的快樂,比如説遊戲、吃飯的時候;

②當孩子分享的時候,父母不要拒絕,而是接受和感謝,讓孩子知道分享可以收穫別人的感謝;

3、讓孩子懂得自我滿足

大部分的人,都需要別人的認同來得到認同感和安全感、滿足感。

這沒有什麼不對,人需要認同感,這樣可以看到自己的價值。

但是自己對自己的認同感,卻能讓孩子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中保持初心、堅持自我。

在面對“強者”和尊嚴的時候,能夠為了自己去反抗,而不是為了“認同感”向別人屈服。

讓孩子懂得自我滿足,讓孩子有獨處的能力,很少有人可以跟自己獨處,在媒體、網絡盛行的時候,也很少有人可以獨立思考,讓孩子學會跟自己相處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①培養孩子看書的習慣,當人有盛大的精神世界時,更容易堅持自己,抵抗外界的誘惑和壓迫;

②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情感,讓孩子能夠接納、思考自己的正、負面的情緒和感受。

很多事情,都是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來影響孩子的。

並不是父母形式主義的説幾句話、做幾件事就能影響孩子,而是把這些融入到生活中。讓孩子在有尊嚴、有思想的環境中成長,孩子才能真的“站着”面對自己和外界。,還是父母對孩子的無尊嚴妥協,都會讓孩子體會,甚至學到“弱者”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