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最開心的事”和“孩子最不開心的事”,親子的回答發人深省

父母和孩子,這世間温情、獨特、珍貴的關係,然而因為各自的身份、職責、閲歷等的不同,以及對事物的看法存在明顯差異,彼此之間的溝通總是欠缺了些什麼。

父母無法真正地理解孩子內心所想,因工作的忙碌有時候也疏忽了對孩子的關注;孩子可能也出於對長輩的敬畏或者其他原因,有些事情難以啓齒,造成了雙方情感溝通的障礙。

“媽媽最開心的事”和“孩子最不開心的事”,親子的回答發人深省

父母愛孩子,希望他們健康快樂地長大;孩子愛父母,希望父母能每天開心些,有時間多陪陪自己,但在雙方的相處中這樣的初心並沒有得到真實的表達,反而造成了一定的誤解。

“媽媽最開心的事”和“孩子最不開心的事”,親子的回答發人深省

“媽媽最開心的事”和“孩子最不開心的事”,親子的回答發人深省

武漢市育才實驗小學的主題教育活動讓人深思。

在設計的調查問卷中,“媽媽最開心的事”和“孩子最不開心的事”的作答結果差別真大。針對前者,媽媽們較為普遍的答案是家人健康快樂,而孩子卻認為自己的好成績才是讓媽媽開心的關鍵;

針對後者,媽媽覺得是作業多、捱罵、被頻繁嘮叨,孩子則認為是父母吵架、沒時間陪伴自己。

“媽媽最開心的事”和“孩子最不開心的事”,親子的回答發人深省

由此可以看出,媽媽和孩子都很為彼此着想,親情的位置顯而易見被放在最重要處,但都錯誤地以為對方是以成績為中心,不溝通或者溝通不當造成的誤會發人深省。

親情可以拉近彼此的關係,但若是相互不理解,也可能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離。最讓人難以接受的狀況是,孩子不斷抱怨父母不懂自己,而父母又在苛責孩子不懂事,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健康溝通的結果。

“媽媽最開心的事”和“孩子最不開心的事”,親子的回答發人深省

為什麼親子間會出現類似上述的“誤會”?

1)父母的高姿態

很多父母“唯分數論”,以好成績來作為孩子未來成人成才的唯一考量標準,報名參加輔導班、請家教,大量擠壓孩子的娛樂時間,小小的愛好也被認為不利於學習成績的提升而否定、制止,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看重的始終是成績。

“媽媽最開心的事”和“孩子最不開心的事”,親子的回答發人深省

此外,父母總是覺得自己社會經驗比孩子豐富,看問題的角度是更優的,很多時候沒有詢問孩子的意見就擅自做決定,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逼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引起孩子產生牴觸情緒,雙方缺乏對等的溝通。

“媽媽最開心的事”和“孩子最不開心的事”,親子的回答發人深省

2)不關注孩子的感受

生活本就艱難,雞零狗碎的事情充斥在日常裏,夫妻間難免不吵架,但家長可能會忽略孩子的存在,爭吵時惡語相向,甚至動手,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不敢再將心中事向父母吐露,害怕被打罵,長久以往,情緒低沉,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媽媽最開心的事”和“孩子最不開心的事”,親子的回答發人深省

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更好的溝通?

首先,遇問題找原因

孩子為什麼情緒低落,或者任性耍脾氣,亦或和父母拌嘴,家長不能只關注於事件本身,而要有大局意識。首先,想想孩子出現反常情況是否和環境變化有關,是否受到旁人的影響,是否是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不妥之處,找到原因才好做出改變,有針對性的解決好問題。

其次,凡事多與孩子溝通,有不少父母羞於和孩子説“我愛你”等暖心話語,實在難以當面表達,可以藉助書信的形式委婉的向孩子表達愛,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長的關懷,明白除了成績,其實父母更希望自己開心。

“媽媽最開心的事”和“孩子最不開心的事”,親子的回答發人深省

其次,尊重孩子的決定

家長關心孩子的學業無可厚非,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誰都有,但不能強制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劃表去實施。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慢慢就會有自己的行事作風,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像朋友一樣的相處。嘗試去多瞭解孩子的意願,在做決定時參考或採納,才能讓孩子對自己的人生有參與感,消除對父母的誤解,更願意溝通和互動。

“媽媽最開心的事”和“孩子最不開心的事”,親子的回答發人深省

“媽媽最開心的事”和“孩子最不開心的事”,親子的回答發人深省

總結

主題教育活動的舉辦雖然可以增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瞭解,但要更融洽的和孩子相處,在日常生活中更需要父母多些主動性。主動的和孩子交流,即便有時候內心憤怒,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言語,不要刀子嘴豆腐心,傷害了彼此的情感。

每日一問:還有哪些與孩溝通的方法能夠促進親子間的相互瞭解?

——————————————

圖|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74 字。

轉載請註明: “媽媽最開心的事”和“孩子最不開心的事”,親子的回答發人深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