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23日晚間消息,世界衞生組織7月23日宣佈,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生的猴痘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世衞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是世衞組織發佈的最高級別警報。世衞組織宣佈猴痘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7月23日,世界衞生組織宣佈猴痘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PHEIC)。21日,世界衞生組織緊急委員會再次開會研判當前猴痘疫情,認為猴痘疫情已經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這是世衞組織發佈的最高級別警報。 截至目前,世衞組織一共宣佈了七次PHEIC,分別為2009年H1N1流感疫情;2014年脊髓灰質炎疫情;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2015~2016年寨卡病毒疫情;2018~2019年剛果埃博拉疫情;2020年新冠疫情;以及7月23日宣佈的猴痘疫情。《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根據2005年簽訂的《國際衞生條例》,PHEIC指的是某種疾病的國際傳播構成對其他國家的公共衞生風險,可能需要採取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宣佈PHEIC的主要作用是拉響警報,呼籲國際社會對受疫情影響地區進行財政、資源、醫療等方面的支持,確保疫情發展透明度,同時允許各國對國際人員和物品的流通採取一定的臨時防疫措施。2020年1月底,世衞組織宣佈新冠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2020年3月11日,世衞組織宣佈新冠疫情構成“大流行”(Pandemic),用於凸顯新冠病毒在全球傳播的嚴重程度。不過,大流行目前並無統一的官方定義,也未被納入世衞組織正式的傳染病分級系統。CNBC報道稱,這意味着世衞組織現在將猴痘疫情視為對全球人類健康的重大威脅,需要採取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以防止病毒進一步傳播並升級為大流行。△在放大50倍的情況下,顯示了從一隻感染了猴痘病毒的猴子皮膚病變處獲取的皮膚組織切片。6月25日,世界衞生組織緊急委員會首次開會研討全球猴痘疫情及應對,當時委員會一致決定,建議世衞組織總幹事暫時不將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不過,當時委員會也表示,如果發生報告的病例數加速增多等情況,應立即對事件進行重新評估。世衞組織數據顯示,年初至今,全球75個國家和地區已經累計報告1.6萬例猴痘病例,從6月底至7月初,確診感染病例數量增長了77%。今年以來,非洲地區已有5人因感染猴痘病毒而死亡,但非洲之外尚無死亡病例。據海外網,世界衞生組織20日召開記者會,“儘管有些國家猴痘病例呈下降趨勢,但也有國家猴痘病例仍在攀升。上星期,有6個國家報告了第一例猴痘病例。”世衞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説,“一些國家獲得診斷工具和疫苗的機會少,讓疫情變得更難以追蹤和阻止。”此前,世衞組織介紹了為支持各國應對猴痘疫情提供的技術指導意見,包括加強監測,隔離病例,確認和監測接觸者,加強實驗室和檢測能力,在衞生保健和社區環境中採取臨牀管理和感染防控措施,避免疫情污名化,提供穩健的診療途徑等。 CNBC報道稱,歐洲目前是猴痘疫情的“震中”,2022年全球確診的猴痘感染病例中超過80%都在歐洲。今年5月初,英國報告了一名從尼日利亞旅行返回的遊客身上攜帶猴痘病毒的病例。幾天後,英國報告了另外三例猴痘病例,這些病例似乎在當地被感染。隨後,在其他歐洲國家、加拿大和美國相繼也開始確認病例。但目前尚不清楚疫情實際從何而來。綜合世衞組織、國家衞健委消息,猴痘是一種病毒性人畜共患病,於1958年在綠猴中被發現,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一名疑似天花患者的標本中首次分離到猴痘病毒,為首例確診的人類猴痘病例。通過與受感染的人或動物密切接觸,或與被病毒污染的物體接觸而傳播給人類,密切接觸皮膚損傷、體液、呼吸道飛沫和被褥等受污染物體可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猴痘在臨牀上的典型表現為發熱、皮疹和淋巴結腫大,並可能導致一系列併發症。世衞組織稱,猴痘通常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症狀持續2至4周,但也可能會發生嚴重病例,甚至導致死亡。病死率為1%~10%,通過接種疫苗可獲得有效保護。世衞組織數據顯示,天花疫苗對猴痘病毒有效率達到85%。一般而言,這一傳染病多發於西非和中非地區,但當前這一輪感染傳播卻波及歐洲、亞洲和美洲,且多個國家報告的猴痘確診和疑似病例沒有任何猴痘流行地區旅行史,符合世衞組織“非同尋常的事件”的特徵。圖為猴痘患者皮膚表面出現的症狀 圖片來源:英國衞生安全局研究顯示猴痘主要經性行為傳播據新華社,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大學的科學家團隊主導的一項國際研究結果顯示,在其研究的猴痘病例中,約95%經由性行為感染。該結果已於21日發表在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週刊上。英國衞生安全局22日公佈的數據顯示,在英國所有2208例猴痘病例中,2115例在英格蘭報告。當天,該機構發佈關於猴痘疫情的第四次技術簡報稱,有證據表明,迄今報告的猴痘傳播仍然主要發生在相互關聯的性行為網絡中,尚未發現這些網絡之外的大量傳播。最新數據顯示,猴痘疫情增長速度可能已有所放緩。該機構主管臨牀和新發感染事務的官員米拉·錢德在當天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説,雖然任何人都可能感染猴痘,但英國大多數猴痘病例仍然發生在男同性戀、雙性戀和其他男男性接觸者中,並警告公眾在參加聚會或活動前,應檢查自己是否出現猴痘症狀。倫敦瑪麗王后大學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21日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週刊上發表報告説,研究人員在分析今年4月27日至6月24日16個國家報告的528例猴痘病例後發現,這些病例中95%經由性行為感染。研究發現,這些病例中98%是同性戀或雙性戀男性,41%還感染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患者中位數年齡為38歲。儘管大多數病例都有發生性行為,但研究人員強調,病毒可藉由任何密切身體接觸傳染,包括呼吸道飛沫,甚至可能經由衣物和其他物品的表面傳播。研究顯示,許多患者出現以前與猴痘病例無關的症狀,包括單一生殖器病灶,以及口腔或肛門潰瘍等,研究者指出,這些症狀由於與性傳染病類似,可能導致誤診。美國發現首例同時感染新冠和猴痘的病例據海外網,美國《紐約郵報》7月22日報道,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名男子同時感染新冠病毒和猴痘病毒,雙倍的痛苦,導致他幾個星期無法下牀。這也是美國首個同時感染新冠和猴痘病毒的病例。同時感染新冠和猴痘病毒的美國男子 圖片來源:海外網患者名叫湯普森,他於6月底確診新冠肺炎,幾天過後,背部、腿部、手臂和頸部又出現紅色疹子,被醫生診斷為感染猴痘病毒。湯普森説,他出現發燒、呼吸困難、發冷、身體疼痛等症狀,一度無法喝水。在休息幾個星期後,終於有所好轉。美國斯坦福大學一位傳染病專家表示,一個人確實有可能同時感染兩種病毒,並稱湯普森的運氣“非常糟糕”。美聯社7月22日報道稱,美國已報告2500多例猴痘病毒感染病例,其中患者多為男性,約8名為女性。美國《紐約時報》7月8日曾發文,批美政府應對猴痘疫情不力,致病例迅速擴散,稱應對新冠大流行初期時的糟糕表現正在重演。猴痘如何防控?國家衞健委發佈“技術指南”7月1日,國家衞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猴痘防控技術指南(2022年版)》(以下簡稱《指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為規範猴痘流行病學調查、接觸者判定和管理、實驗室檢測等工作,此次《指南》在原衞生部《猴痘流行病學調查原則(試行)》等三個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整合修訂形成。根據《指南》,由於在1980年消滅了天花並隨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已成為公共衞生領域最重要的正痘病毒。2022年5月初以來,已有20多個非地方性流行國家發現多例猴痘病例,且已出現人際傳播。猴痘病毒是如何傳播的?關於猴痘病毒的傳播途徑,《指南》顯示,猴痘病毒經黏膜和破損皮膚侵入人體。主要通過接觸感染動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變滲出物、血液、其他體液,或被感染動物咬傷、抓傷而感染。人與人之間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播,亦可在長時間近距離接觸時通過飛沫傳播,接觸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病毒還可通過胎盤從孕婦傳播給胎兒。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李太生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指南》中關於猴痘病毒傳播“人與人之間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播”這個定義非常好,因為“密切接觸”這個範圍比較廣泛,比如同處密閉空間、一起吃飯等情況都屬於密切接觸。“猴痘最開始是人與動物接觸後感染,再到如今出現人與人密切接觸傳染,《指南》關於傳染途徑的認定,肯定是基於國外報道的相關案例和世界衞生組織的研究來的,是非常科學的。”李太生強調。疫區歸國人員該怎麼做?6月14日,國家衞健委印發《猴痘診療指南(2022年版)》,在醫療機構內感染預防與控制方面指出,醫務人員執行標準預防,採取接觸預防、飛沫預防措施,佩戴一次性乳膠手套、醫用防護口罩、防護面屏或護目鏡、一次性隔離衣等,同時做好手衞生。本次發佈的《指南》,在預防方面分為宣傳教育、疫苗接種、主動就醫和及時報備、限制動物貿易等四個部分。在宣傳教育方面,《指南》強調,出入境人員和涉疫地區人員需關注所在國的猴痘疫情信息。在猴痘地方性流行地區,儘量避免與齧齒類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包括患病或死亡的動物)發生接觸,不直接接觸動物的血和肉,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在主動就醫和及時報備方面,《指南》指出,疫區歸國人員需注意自我健康監測,出現皮瘮等症狀時,應主動就醫,並告知接診醫生疫區旅行史,以助於診斷和治療。若在國外有過接觸史和暴露史,尚未出現症狀,可主動聯繫當地疾控中心進行諮詢和報備。文章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每經app、央視新聞、新華社、每經網、國家衞健委、環球時報等原標題:突發!新冠之後,又一疫情被世衞組織拉響最高級別警報!75國和地區共報告1.6萬病例END☑ 【和訊股票投資訓練營】
10天直播授課,0基礎也能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