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二舅”真能治好我們的精神內耗嗎?想擺脱精神內耗 心理專家:這“病”這樣治

由 申屠仲舒 發佈於 健康

【來源:華商網】

近日,一則名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的視頻衝上B站熱播榜第一,成了幾乎所有人討論的話題。

雖然人們都很佩服“二舅”獨立而強悍的人生,可在現實中,許多人卻又不得不陷入從自我激勵到自我懷疑,再到自我放棄的循環往復中。這種精神上的束縛和內耗,雖不是一種精神疾病,但卻是過度焦慮的表現之一,它不僅會把很多有限而寶貴的心理資源,浪費在由各種雜念帶來的情緒波動上,導致無法專注地去做更為積極、更有建設性的事情,且更易在自我麻醉般的虛構世界裏令人身心疲憊,嚴重時還會引發情緒低落、精神萎靡及其他身心疾病。

精神內耗嚴重的會導致心理耗竭

“精神內耗又叫心理內耗,是指一個人長期處在自身的內在矛盾中,無法調和心理衝突,持續不斷地自我消耗,直到最終出現心理耗竭狀態。”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精神心理科住院醫師焦翔介紹,精神內耗就像人們在作出截然不同的選擇時,腦海裏會有不同的聲音在彼此衝突、相互對立,它們的糾纏、矛盾,會讓人猶豫不決、左右為難,直到有了結果,否則心理上會非常煩亂。

焦翔介紹,生活中人們常會出現這樣的狀態,如總感覺現在的生活不如意,無論工作、學習,還是家庭、人際關係,都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的狀態,總是想跟他人抱怨或者傾訴,總是幻想着情況能有所改變,但又不付出行動、努力去改變;每次想要去嘗試新挑戰的時候,心裏又都是對負面後果的擔心。而經常做的,無非就是刷刷手機打發時間,等回過神來的時候,心中又滿是空虛。在這樣不斷地自我期許、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循環中掙扎,便會形成精神內耗。

由於人們在不斷地權衡中像消耗體力一樣耗費掉大量的心理資源,因此,精神內耗實際上就是不斷自我內卷的過程。焦翔介紹,精神內耗者的心理特點是成就動機較高,做事喜歡定一個較高的目標,他們對自己有嚴苛的要求,習慣於從他人那裏得到肯定,可同時又比較敏感,對外部刺激反應強烈,故常有周圍的人會覺得精神內耗者“想得太多”,心理包袱太重。

事實上,對過去的糾結、對現狀的不滿和對未來的迷茫,都可能造成人的精神內耗。

長期精神內耗,對人的情緒影響很大,而且會將壓抑、緊張、悲傷以及害怕、失望、生氣、後悔、嫉妒、羞恥等混雜在一起,從而造成對人生理上的影響。如睡眠不好,進食差,腰痠背痛,生活質量下降等等。有時即使通過休息、按摩或度假獲得短暫放鬆,但過後依然會覺得疲勞感無法徹底釋放。而反映在人際交往上,精神內耗者常常會因易發脾氣等情緒問題,導致社交關係緊張,甚至與人發生激烈衝突。長期下去,不光自信心遭受打擊,一旦生活和工作上遇挫,更容易加重精神內耗,造成心理嚴重失衡。

理性分析自己的處境

避免精神內耗

究竟該如何避免精神內耗,擺脱令心理產生惡性循環的因素呢?

對此,焦翔建議,首先人們要從現實出發,理性分析自己的處境,客觀面對所面臨的現實困難和複雜程度,然後將目標拆分,尋求可能的解決辦法。必要的時候,可以尋求他人的幫助,同時將自己想象中的不好的事情挑出來,化解掉,以減少不必要的擔心。

其次是學會接納自己,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學會欣賞自己的優點,看到自己的進步,允許自己在感覺累的時候按下暫停鍵進行休息,減少自己的糾結心理。

此外,可以給自己制定合理的目標。因為作為追求完美心態的個體,人在潛意識裏渴望“一勞永逸”的超能力,這其實是一種心理惰性。個人要注意覺察這種心理惰性,積極拓展自己的視野和格局,用主動思維去取代極端的理念,不追求極致的優秀,而是基於對自己能力的客觀考量,制定適合的目標去努力實現它。

“發展獨立的自我意識也很必要,如果將外部重要人物的觀點作為適應環境的要求,我們就會想要迎合別人,形成虛假的自我。與此同時,真實的自我有獨特的發展需求,可能與現實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這需要我們勇敢地停止外部討好,選自己真正喜歡的。”焦翔介紹,要避免出現精神內耗,就要停止幻想,立即行動起來。有些精神內耗者猶豫不決,不知道是否該接受某個挑戰或目標。對這種光想不行動的內耗,最好的辦法就是停止無謂的白日夢,趕緊動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儘可能清晰瞭解了自己的能力侷限,明白哪些問題是能努力去改變的,哪些不能,就可以儘快行動起來,解決掉可以改變的問題,放下那些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這樣就不會出現自我焦慮的情況了。

當然,放鬆訓練對避免精神內耗也很有效。如平時面對壓力時,可以通過呼吸放鬆法、想象放鬆法、漸進性肌肉放鬆訓練以及正念冥想等放鬆訓練的方法來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讓內心平靜。 華商報記者 吳潔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