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家長,越來越多地關心孩子的社交。
我家孩子,朋友多不多?
我家孩子,能不能和小夥伴相處愉快?
這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大家的眼界越來越長遠、越來越開闊。從“做學問” 到 “做人”,越來越懂得:人際關係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説過: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實際上,不僅成人需要注重培養人際關係,孩子對於社交的需求並不比成人少。
兒童的社交,關係到:
孩子的情緒體驗、生活狀態、精神面貌;
兒童的社交,關係到:
孩子的益智、學業能否順利開展;
兒童的社交,關係到:
孩子是否能夠享受到家庭關係的幸福、喜樂。
於是,當孩子在學校,被小夥伴排擠的時候,家長就會尤為焦慮。“呀!小時候就不會交朋友,以後還指不定成啥樣……”
曾經有一位媽媽來找我諮詢,這個故事可能讓你覺得在自己身上似曾相識?
這位媽媽特別在意5歲的兒子社交方面的問題,覺得孩子不夠活潑,每次只要孩子在家,她都特別希望孩子能出去找小夥伴玩。
有一次,兒子和鄰居家孩子發生了一點衝突,這位媽媽頓時特別緊張,不管三七二十一,逼着孩子立馬去給對方道歉,試圖立即化解矛盾,令孩子大哭不已。
還有一次,她看到小區裏有一羣男孩子在玩,就趕緊讓孩子去和他們玩,卻沒想到孩子根本無法融入進去,孩子感覺很失落,更加沒有自信了。
慢慢地,孩子在人際交往中,體驗越來越不好,表現越來越畏縮。
媽媽當然十分自責,怪自己弄巧成拙,不僅沒幫助到孩子增強社交能力,反而讓孩子變得自卑。
幾次一來,媽媽都開始懷疑自己的教育方法了。
她既擔心孩子的社交,又感覺自己簡直蠢極了!對於育兒越來越手足無措......
很多媽媽也許都有類似的體會,明明自己是好意幫助孩子,結果卻不盡人意。
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媽媽的焦慮,給孩子造成了困擾!
當你身上發生這樣的事情,千萬不要過分自責和驚慌,因為這是大部分媽媽都會遇到的尋常育兒現象。
那麼,當我們發現孩子無法很好地融入集體,在人際關係中受到排擠,該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受到小夥伴排擠,他們內心是失落的、無助的,自我懷疑的。
這個時候,比起給孩子這樣那樣的建議,比起立馬幫孩子去解決問題、擺平問題,不如一個穩穩的媽媽 / 爸爸來得對孩子更重要。
我們要相信,也要讓孩子知道:
1.沒有任何一種人際狀態,是永恆不變的。
在人際關係中遇到挫折,是事實,但也是暫時的。除非我們允許,沒有一種狀態是永恆不變的。
太陽東昇西落,潮起潮落,這個世界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發生着變化。這一刻的你和上一刻,已經有所不同。
我曾經就在初中的時候,遭遇過校園霸凌。全班的男生都排擠我,對我惡作劇,讓我痛苦不堪。
當時,我求助不到任何人,也想不到任何辦法去化解這個問題。
唯一支撐我走過去的,就是一個信念:這樣的日子是有頭的,我只要努力學習,考上好的高中,就可以擺脱掉他們。
當我們覺得,一個問題是永恆不變的,那麼就會看不到希望,甚至感到絕望,這也是現在很多青少年,輕易就走上絕路的原因。
但當我們知道:一切都會過去。
今天和小夥伴處不好關係,可能過幾天因為探討學習問題關係又變化了。大不了學校畢業了,換個環境也就重新開始了。這麼想來,就輕鬆了許多。
只要我們家長願意相信,那麼孩子就會受到影響。
2. 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比處理問題更重要
在一個孩子遭遇排擠的時候,對ta造成最大的影響,也最重要的就是人際支持系統。
孩子上學後,同伴關係是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認知 的重要途徑。TA需要通過同伴的反饋,來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因此,當孩子遭遇排擠,TA很容易陷入一種沮喪:我是不好的,所以小夥伴們不喜歡我。這個信念是糟糕的。
比起表面上恢復同伴關係,對孩子更重要的是,他們對自己的看法。
一個孩子被小夥伴排擠,有各種各樣的原因。這種可能性就好像一個人發燒,原因既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也可能是腸胃炎,是一樣的。
我們可以對孩子説:孩子,這不是你的錯。如果你覺得委屈、不開心,你可以對媽媽/爸爸説説。
別人如何對待自己,對待我們的孩子,我們無法控制,但幫助孩子建立對自己的認知,是家長可以做的。
當一個孩子知道:無論自己變成什麼樣子,爸爸媽媽永遠愛着自己、接納自己,那麼TA就擁有了活下去的勇氣,也有了:有什麼話,可以對爸爸媽媽説説的意願;
當一個孩子知道:即便做錯了,但我依然是好的,我既有缺點,也有優點。那麼TA才能有動力、有力量去改變、去成長。
幫助孩子建立客觀的自我認知,就能夠在心理上“站穩“,不容易在人際關係的起起落落中,迷失了自己,變得更加穩定而堅強!
3. 挫折,是包裝得很醜的 “人生禮物”
一個硬幣,有2面。
每一段經歷,都可以變成一份人生的財富。
覆盤我初中階段的 “校園霸凌“ 事件,其實是源自於我作為班幹部,執行規定過於刻板,不近人情,惹怒了班級裏的”皮大王“。
當孩子被夥伴排擠,我們幫助孩子疏泄完了情緒之後,可以引導孩子去講一講以下幾個問題:
● 發生了什麼?
● 是怎麼發生的?
● 你做了什麼?
● 你的感受是什麼?
● 小夥伴做了什麼?
● 小夥伴為什麼會這麼做?
● 小夥伴可能的感受是什麼?
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幫助孩子理解他人,找到問題的起點,發現自己下次可以改進的地方。
那麼這段 “被排擠“ 經歷,就不僅僅是打擊和挫折,還是一面鏡子,一次機會,讓自己收穫成長!
退一萬步講,即便這種排擠,沒有辦法馬上解決,不得不持續一段時間,也不用過分擔心。
當年初中的時候,我被班級裏的男生整整欺負了2年,那2年確實過得很壓抑,當時真的很渴望,可以有一個理解我的心理老師,幫助我分擔一下,但很可惜當年並沒有。
後來,這就成為了我成年後,即便排除萬難也要轉行,從事心理諮詢行業,幫助到當年,像我一樣經歷痛苦的孩子、家庭的一種動力。
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經歷過心理上的磨難,讓我更能體會、理解到他人的痛苦,讓我擁有,更加堅定地行走在這條,並不平坦的心理從業的道路上的動力!
被排擠,是暫時的。
家長內心的穩定,是孩子最大的寶藏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