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夏至不只祭神祀祖,還有這些飲食習俗

由 豆更生 發佈於 健康

“夏至不過不熱”,夏至已至,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温開始持續升高,即將迎來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在民間,夏至節氣正值夏麥豐收時期,人們通常會慶祝豐收、祭祀祖先,消夏避伏。

在飲食上,各地也有不同的飲食習俗來慶祝夏至的到來,如吃夏至面、豌豆糕等。

祭神祀祖慶豐收

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古人認為,夏至日陰氣生陽氣衰,所以屬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開始鼓腹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在夏至時開始生長。

夏至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日平均氣温上升,雨水增多。農作物有着雨熱共季的生長環境,也是雜草、病蟲迅速生長的時期,人們要進行除草、殺蟲等農業活動。

此時也是黃河、長江中下游兩岸地區開始收割麥子的季節。在過去,人工收麥需要一個多月,而夏至過後,長江中下游地區即將進入梅雨季節,人們要趕在雨季來臨前將麥子收割完,因此,麥收期間被稱作“龍口奪食”。如今,在農機等現代化機械的助力下,麥收只需幾天的時間,農民也不再焦慮麥收的事情。

在古代,人們為了慶祝豐收,也會在夏至祭神祀祖,這一活動還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這一習俗流傳了下來,如今,在一些農村地區依然保留夏至前後舉辦“過夏麥”的活動,祈求消災年豐。

夏至時節天氣炎熱,人們也熱衷於消夏避伏。在古代,婦女們會互相贈送摺扇,藉以生風,還會送脂粉等物件,用以塗抹身體,防生痱子。也有人家會拿出“冬藏夏用”的冰來“消夏避伏”。

夏至飲食知多少?

夏至時節,時值麥收,我國很多地區都有吃夏至面的傳統。也有地區流行煮新麥、吃烏米飯等等。

夏至面

炸醬麪。 圖/makingultimate/IC photo

“冬至餛飩夏至面”,每年夏至,很多地區有吃“夏至面”的習俗。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吃法,例如在北京,很多老北京人喜歡在夏至吃麻醬涼麪、炸醬麪以及打滷麪,山西有吃涼麪即“三伏面”的習俗,江浙地區一般會吃陽春麪、麻油涼拌麪等。

煮新麥

青麥。 圖/圖瑞/IC photo

山東部分地區夏至前後是收麥子的季節,當地流行“夏至煮新麥,一年都安泰”。當地的農家通常會在這一天煮新麥粒,人們會專挑青麥穗來煮,煮熟放涼後,用手搓去外皮,將麥粒塞到嘴裏慢慢咀嚼,品味新麥的沁香。

圓糊蘸

用青菜、麪粉做的麪餅。 圖/kenpqyp.dfic/IC photo

浙江紹興一帶有俗語“夏至吃了圓糊蘸,踩得石頭咕咕叫”,當地有夏至吃圓糊蘸的習慣,類似老北京的糊塌子,這是用麥粉、切碎的蔬菜攪拌成麪糊,攤成薄餅後食用,當地人認為吃了圓糊蘸,身體會變得強壯,這也表達了人們對強身健體的追求。

夏至羹

和圓糊蘸的寓意一樣,在湖南長沙,人們講究“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用以追求身強體壯。夏至羹是一種用糯米粉拌鼠麴草做成的湯丸製作的湯羹。

粽子

端午期間,做好的粽子。 新京報記者 劉歡 攝

粽子在大部分地區是端午節特有的食物,但在陝西、甘肅等西北地區,夏至當天,人們也會在鄰里間贈送粽子來吃,還有地區專門做黃米涼粽子來迎接夏至。夏至期間,在陝西、甘肅等地方,氣温高,降雨量增多,小麥等農作物容易受蟲害,人們會在這一時期取菊為灰來防止小麥受蟲害。

豌豆糕

豌豆糕。 圖/曇華碎夢/IC photo

江蘇南京一帶,人們喜歡在夏至日吃豌豆糕。在老南京的風俗中,大人要叫小孩騎坐於門檻上吃豌豆糕防百病。實際上,這一做法的原因是,天氣火熱,人們多不思飲食,這樣做是為了讓小孩先吃豌豆糕開胃。

麥粥、餛飩

餛飩。 圖/曇華碎夢/IC photo

夏至日,江蘇無錫的人們喜歡在早上吃麥粥,中午吃餛飩。當地人認為,夏至吃麥粥,養胃健脾,清淡健康,能夠緩解人們“苦夏”的食慾不振。

食荔枝

產於廣東的糯米餈荔枝。 新京報記者 劉歡 攝

夏至期間是廣西廣東荔枝成熟的時期,因此當地有夏至吃荔枝的習俗。不過,荔枝含糖量過多,不宜多吃。

新京報記者 劉歡

編輯 祝鳳嵐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