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經常捱打和很少捱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比較大
但實際上對孩子來説是一種堪稱“暴行”的懲罰。
而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流傳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説法,雖然現在大多數的父母都相信科學育兒的力量。
但是這種“棍棒教育”真的是對孩子有利的麼?答案當然是不,家長總認為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
但是家長們並不瞭解,經常捱打的孩子和從沒有捱過打的孩子,在長大以後的差距絕不是一般的大。
他們遵循“不打不成器”的律條教育孩子,每次他們家的孩子犯了錯誤以後,他的父母第一件事不是坐下來和孩子好好溝通。
而是不管什麼原因,拿出棍子就是一頓亂抽,或者追着孩子滿屋打,經常能聽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嚎聲。
再跟這個孩子的爸爸聊天時,他的爸爸也是總説犯了錯誤的孩子,只有捱打才能記住,才能保證下次不會再犯。
相反會導致孩子逐漸對父母產生逆反心理,認為父母並不愛他,導致親子關係破裂。
而且一部分捱打的孩子因為總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導致自卑。
從而造成孩子社交障礙,不愛與人交談,整天只知道沉浸在虛擬的世界中尋找慰藉。
在面對其他人時總是不敢直視別人的眼睛,而且遇到突發事情的想法也非常平庸、不懂的變通,總是第一個想到用暴力解決一切。
之後在22都不到的年紀就嫁了人,據説現在天天在外面以給別人打零工為生,很少領孩子回家探望父母,孩子也和姥姥姥爺不親。
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沒有正面的教育作用,還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而且很容易讓孩子變得偏激和懦弱,長大後也很難有大出息。
別看他平時非常的嚴肅,但是在教育孩子這一塊擁有絕對的話語權。
而父親一直相信出了問題“打”孩子是沒有用的,因為不論是多大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尊心。
因此小葉的父親雖然嚴厲,但是小葉仍舊十分尊重父母的意見。
而葉爸唯一一次打過小葉還是因為小葉沒有經過允許就拿走了桌上的零錢,讓小葉覺得十分委屈,然而葉爸打完後並沒有讓事情就此結束。
相反,父子倆找了個地方單獨相處,面對面的進行了一次談話。
這次打他是讓他記住這件事情是不能做的,如果做了就要捱打,揍孩子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長點記性。
果然,從那以後小葉再也沒有犯過這樣的錯誤,而且長大後的小葉因為講誠信生意也做的越來越紅火。
如果孩子真的是做了不該做的事情,父母可以選擇打一頓以此來讓孩子長記性,但是打併不是目的,在打完後父母也應該及時告訴孩子為什麼會捱打。
一味地打罵只是父母用於發泄的行為,並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孩子最好還是採用正面的方法來管教,推薦一些很脾氣容易衝動的家長看一看這一本《正面管教》。
書中給出貼近生活案例,緊貼現代理念,運用高效使用技巧,幫助父母心平氣和的和孩子溝通。
正面管教育兒書籍是一種不懲戒、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氛圍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樣才能使他們學會受益終生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才能使得他們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
總結:
棍棒教育已經是一個過去式的時代了,我們不反對以適當的“捱打”去讓孩子記住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但是打罵有度,孩子只要能夠明白哪件事情不該做,做了會捱打就可以了。
畢竟經常捱打和很少捱打的孩子,長大以後的差距是真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