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傳承 | 夏季出汗並非越多越好!

【來源:高密市衞生健康局】

中醫藥傳承 | 夏季出汗並非越多越好!

夏季炎熱,出汗在所難免,有些人認為出汗就是排毒,汗出得越多,體內的毒素排出越徹底,這是真的嗎?

過度出汗不健康

汗液是津液通過陽氣的蒸騰氣化後,從玄府(汗孔)排出之液體。《素問·陰陽別論》説:“陽加於陰謂之汗。”《温病條辨》也説:“汗也者,合陽氣陰精蒸化而出者也。”汗液的排泄還有賴於衞氣對腠理的開闔作用,腠理開,則汗液排泄;腠理閉,則無汗。中醫認為,心主血脈,汗為心之液,血汗同源。《血證論》曰:“汗者,陽分之水。血者,陰分之液。陰與陽原無間隔,血與水本不相離。”因此,如果因為某種原因過度出汗,會令陽氣耗損,容易出現渾身乏力的情況,久而久之還會損傷陰血,不值得提倡。

中醫將不正常的出汗歸為汗證。歷代醫家對於汗證的病因病機早有論述,如著名醫家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出汗主要是由外界原因引起的,風、熱、濕是最常見的原因。《素問·經脈別論》中也提及“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描述了多種病因導致的汗出。清代醫家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還提及因血瘀導致汗證。總而言之,汗證的致病病機複雜多樣,虛實交錯。

汗證包括自汗、盜汗。白天稍微活動一下就出汗,稱為自汗。從中醫角度看,自汗可因身體虛弱、氣陰兩虧而津液外泄導致,此類人羣常常伴有疲憊、乏力、氣短、畏寒等症狀,體質陽亢熱盛者也極易出汗。自汗患者出汗後往往覺得舒服,因為體內的熱、火等邪氣會隨着汗排出體外。

盜汗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泄即止為特徵的病症。小孩因為臟腑稚嫩、調節功能稍弱,如睡前進食、玩鬧,在剛入睡的2小時內容易出現頭背出汗,並不需要特殊治療。但如果出汗太多,容易疲勞,就需要及時就醫。此外,產婦在生產過程中耗氣傷血,在產後的1~2周內,也容易出現多汗和盜汗,如果長期如此,汗出持續不減,也應該及時就醫治療。

還有一類人頭部特別容易出汗,是因為“熱自胸中燻蒸於上,故但頭汗出而身無汗”(《傷寒論》)。再比如單側身體出汗明顯,可見於腦卒中後肢體偏癱的患者,與患者側肢體經絡氣血瘀阻不通相關,與前文提及王清任的理論相符。

適當出汗很必要

正常人受天氣炎熱、活動、衣着過厚、情緒波動、緊張、進食等因素的影響出汗,屬於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因為不喜出汗,整個夏季都處於空調營造的低温環境中,不外出運動,並不利於身體健康,反而容易出現身體沉重、痠懶無力、精神不振的症狀。人們常説春夏養陽,目的就是為了幫助陽氣正常生髮與疏泄,而出汗就是陽氣正常生髮疏泄的表現之一。長期不出汗必將影響人體陰陽平衡以及新陳代謝,長此以往可導致疾病的發生。

建議夏季順應天氣和身體狀況,適時外出活動,適當出汗。出汗多的時候除了注意及時補水、電解質外,還可以適當食用一些具有養陰生津功效的藥食兩用之品,如生地、麥冬、沙蔘、玉竹、百合等。此外,還應當注意補氣固攝,可適當食用具有斂汗作用的黃芪、西洋參、煅龍骨、煅牡蠣等。

調理汗證藥膳

黃芪燉烏雞

中醫藥傳承 | 夏季出汗並非越多越好!

材料:黃芪20g,烏雞半隻,紅棗2~3枚,枸杞10g,鹽適量。

做法:烏雞切塊加清水,加入黃芪、紅棗、枸杞,隔水燉熟,加適量鹽調味服食。

功效:本藥膳具有補脾益氣、養陰益血、補益肺氣而固表止汗的功效,適合產後或體虛、汗出疲倦的人羣。

泥鰍豆腐湯

中醫藥傳承 | 夏季出汗並非越多越好!

材料:泥鰍100g,南豆腐2塊,食用油、鹽適量。

做法:先用熱水洗淨泥鰍,剖腹除去內臟,用熱油煎至金黃色,加豆腐,加水2碗煎至半碗,加適量鹽調味即可。

功效:本藥膳具有益氣養陰的功效,適合盜汗患者日常調理。

來源:中醫養生

編審:張 靜 徐夢瑤

終審:劉海霞 劉莎莎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88 字。

轉載請註明: 中醫藥傳承 | 夏季出汗並非越多越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