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中國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觀念都是“以學習為中心”,無論何時,他們對孩子的教導中都離不開學習,忽略了孩子道德品質和成熟個性的培養。自科舉制實行以來,學習、考試與功成名就幾乎成了人們生活的主題。
現代社會也是如此,為了孩子受到良好教育,將來能夠考取名校,無數家長爭先恐後地逼迫孩子學習,給他們報各種補習班,“絕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他們最常説的話。
家長們知道社會競爭的殘酷,體驗過苦楚的人,便不想再讓孩子走同樣的老路。“我是為你好”,家長們如是説。
但被逼着學習的孩子就一定能夠更具競爭力嗎?
當今社會,無論是打工還是創業,團隊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創造性都是最重要的品質。文化知識固然是一切的基礎,但缺少了優良的性格品質,即使學歷再高,也難以有良好的發展。
在網上我們能夠看到一些名牌高校學生的獲獎感言,“我本來想低調做人,可惜實力不允許”,“從小到大成功太多,都快要忘記失敗的感覺”……
這些言論讓人很難相信是從名校最優秀學生的口中而出,字裏行間透露出濃濃的優越感,盡顯高傲自大,也不知在場嘉賓觀眾們作何感想。
除此之外,很多名校學生都是“空有分數,實踐能力低下”。
他們缺少生活中的歷練和感悟,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而優良成熟的性格是在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缺少了社會經驗,性格就可能會出現缺陷。
父母逼孩子學習,如果孩子基因好,成績優秀,那麼他能夠獲得更多的成功經驗,學習起來也更有勁,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但有些孩子先天不擅長文化知識學習,例如數學方面,有些孩子的空間知覺能力弱,思維緩慢,數學成績就肯定差。
有些孩子言語能力低下,學不好語文和英語,有些孩子先天注意力不集中性差,不能很好地跟上老師的進度。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成績差,家長不思考如何讓孩子增加信心,只會一味地逼迫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其結果只能是惡性循環,孩子越來越討厭學習,成績也慘不忍睹。
不僅如此,被逼迫學習的孩子會喪失自主分配時間的能力,自主性變差,他們不被允許跟朋友一起玩,朋友關係發展受阻,長大後將會出現更多的人際關係問題。
對於被逼着學習的孩子來説,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甚至會形成條件反射,以至於看到作業就煩躁,這種逼迫得不償失,但此時這出戏碼正在很多家庭中上演。
在有些專制型家庭,吃飯並不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吃飯之前,孩子就“自覺”地守候在父母旁邊,隨時等候“差遣”。吃飯的時候不能説話或是少説話,手必須捧着碗,不能蹺二郎腿......
這並非教孩子講規矩,而是控制慾太強的表現,即父母要求孩子成為自己的“傀儡”,最好是一個眼神就能使喚的工具。
吃飯本來是一家人開開心心坐在一起、交流感情的時候,可這種種強制性行為決定了這樣的家庭不可能幸福。在吃飯方面受到過多控制的孩子,長大後可能也會去控制別人,甚至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PUA”就是一種控制他人思想的行為,行為的發起者或許正是因為小時候受到過類似的控制,從而習得了這些行為,以至於施加在伴侶身上,給對方帶來極大的傷害。
社會不斷髮展,現在的人都崇尚個性,父母們的控制慾是與其背道而馳的。
孩子永遠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你們發揮控制慾的工具,你們的行為或許不會招來孩子明目張膽地反抗,但最終還是會自食苦果。
還有些家長規定孩子必須在幾點睡覺,這其實也是一種控制行為,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利於第二天學習,但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需要的必要睡眠時間也在逐步減少。
換言之,父母所立下的規定依然是控制慾的表現,他們只想要控制,不想去引導。
畢竟控制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但事實證明逼迫孩子做事只會扼殺他們的創造性,抹殺他們的自主性,並且從多個方面影響他們成熟個性的形成。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llied discipl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