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會傾聽的父母才能讓教育變得出奇制勝

由 鹹春葉 發佈於 健康

溝通不是説話,父母自認為是最瞭解孩子的人,然而事實上很多嚴重的溝通問題恰恰也出現在家長和孩子之間,相處的過程中父母也要學會如何讓自己溝通的技巧提升,這樣才能夠更好的與孩子之間建立起良好的交流橋樑,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並非一味的教育能讓孩子變得更好,反而是會傾聽的父母會給孩子帶來更好的影響,在教育中出奇制勝。

有的時候父母想要和孩子交流,反而得到的是愛答不理的回應,家長因此而生氣之前先要想一想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會不會有的時候是自己在忙的時候忽略了孩子,對他們的回應很敷衍,然後孩子有樣學樣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父母。

做好家庭教育不能靠父母單方面的“努力”就能實現的,想要多瞭解孩子,讓交流變得順暢,父母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還應該掌握一個“二八”原則。

把八成的精力放在傾聽上,二成的精力放在説話上,一般情況下我們付出的百分之八十的努力都是無效的,或者説是不被看到的,可能會有百分之二十會有明顯的效果,交流也是如此。

小部分的努力會獲得大部分的收穫,其關鍵作用的小部分就是重點。説話也是這樣,並不是命令越多孩子就越好,話也不是越嘮叨就越管用,反而言簡意賅能夠讓孩子印象深刻。

要學會把話説到孩子的心裏,很多時候父母與孩子交談常見的情況就是家長單方面的説,或者掌握話語的主導權,孩子只負責聽和回應。

長篇大論只是家長單方面的情緒宣泄,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都是可以忽略掉的“噪音”,只會招致反感和叛逆,這也是為什麼家長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少,但看到的效果卻很小的原因。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來把握説話的度,年紀小的時候可以多和他們解釋,但等到孩子年齡大一些,要多留一些空間讓孩子自己思考,道理就可以不用説那麼多了,多把説話的機會讓給孩子。

多讓孩子表達,一方面可以顯示家長對孩子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孩子總要有一天要獨自面對生活,面對這個世界,家長要將主動權還給他們。

不管是什麼年齡和性格的孩子,都有表達的想法和權利,他們渴望被聆聽而不是強迫聽別人。

父母有的時候需要做好聽眾,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做出恰當的引導和鼓勵。

交談的智慧不在於説得多,説得好,而是在説出去之後能夠得到什麼樣的反饋和效果。

當父母覺得自己和孩子的交談無法順利進行下去的時候,不妨試一試二八法則,少説多聽,忍住嘮叨的念頭,這樣説不定能夠花最少的力氣,得到最好的效果。

如果家長能夠放低姿態,多讓孩子説,就會讓孩子覺得家長是尊重自己的,從而才能夠願意配合父母的教育,尊重和理解父母。

當孩子説話的時候無論自己有多忙,都要停下手中的工作,認真地看着他們説,不要隨意打斷,完整地聽完他們説的再發表意見。

不要武斷地否定一切,可以善意而温和地指出他們錯的地方,不妄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