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的錢丟了”,兩位媽媽的不同做法,20年後孩子性格差距很大
不同的教育能調教出不一樣的孩子,父母的性格對孩子的性格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小麗和小美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鄰居、好朋友,但是兩人的性格卻截然不同。小麗是一個做事細心、有耐心的人,平日也為人開朗大方;而小美卻不敢與不熟悉的人主動交流,性格十分膽怯和自卑,也是一個極其敏感的人。
明明兩人的家庭條件和成長環境都差不多,有這麼大的差異,這一切都要從20年前説起。
在兩個孩子小的時候發生過這樣兩件事情。有一次小麗因為考試成績優異,媽媽就獎勵她一些零花錢讓她去買一些好吃的,可是沒想到在半路上小麗卻把錢弄丟了。小麗媽媽不僅沒有批評孩子,而是耐心讓她仔細回憶自己有沒有把錢落在哪裏並和她一起去路上尋找。
同樣是把錢不小心弄丟的事情,小美的媽媽卻因為小美把原本應該買學習用具的錢弄丟而大發雷霆,對孩子各種言語上的批評,甚至認為孩子是私藏錢去買零食。小美因此感到很委屈,也從此變得小心翼翼,沒有自信。
同樣的事情,兩位媽媽不同的做法,對在孩子長大後的性格造成了很大的改變。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年幼的孩子。小朋友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並不知道如何在孩子犯錯後用正確的方式教育。
當出現同種行為的時候家長要怎麼做?
首先,詢問孩子前因後果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犯錯誤,不分青紅皂白就把孩子痛罵一頓,以為這樣就可以讓孩子吸取教訓從而改正壞毛病。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如果家長不給孩子陳述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的機會,很有可能會因為自己的主觀臆斷而誤會孩子。
冤枉對於一個人的打擊是巨大的,更何況是一個心理發展不成熟、還沒有形成個性思想的孩子。家長要讓孩子有為自己辯解的機會,即使孩子確實真的犯了錯誤,也需要讓孩子闡述自己的問題從而更深刻體會到自己的錯誤,家長之後的教育也更能讓他們心服口服。
其次,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
犯錯不要緊,重要的是能及時改正和彌補,把傷害和影響的程度降到最低,才是犯錯的孩子應該學會的事情。
家長要冷靜,耐心地教導孩子應該如何去彌補自己的過錯,也可以幫助孩子一起去完成。這樣當孩子下次再面對同樣的問題時,就可以多長一個心眼,更加仔細和小心,也就可以減少犯錯的可能性。
其實家長要明白,犯錯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機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遠比空洞的語言教導更加有效果。
最後,適當懲罰
當教會孩子如何處理問題後,也一定要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懲罰。如果家長就這樣一筆帶過,沒有懲罰也就無法讓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沒有為自己的行為付出過犧牲會讓孩子以為犯錯其實也沒有關係,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同時,當對孩子進行過懲罰後,在將來的生活中不要一直提及孩子的舊賬,讓家長充斥着一種埋怨的氛圍。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依舊是愛自己的,只要自己為錯誤買單就可以。
總結
家長的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應該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成長、改正,而不是因此對父母心生芥蒂或變得膽小懦弱。父母要給予孩子充足的機會,鼓勵孩子繼續勇敢地探索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