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是從受精卵長大成人,然而獲得的安全感是不同的。有的人獨立鎮定、落落大方,而有的人畏首畏尾,不敢前行。這是因為,每個人身上的安全感是不同的。
安全感是孩子心靈成長的重要基石,能幫孩子更好地融入社會,這與父母的教養方式關係密切,這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觀點。兒童有兩種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滿足的需要,而這兩種需要都與父母的教育有關。當父母滿足不了孩子的這兩種需要,孩子就會產生焦慮的情緒。
孩子缺乏安全感都表現在哪些方面呢?習慣啃手指頭
寶寶一歲半以前,喜歡吮吸手指頭是它在探索世界,是正常現象,但一歲半以後的寶寶如果還有這個習慣,一種可能是體內缺乏鋅元素,另一種可能就是寶寶缺乏安全感。啃手指的動作能夠放鬆心情,人在緊張的時候也會做出這個動作來緩解緊張感。當孩子過了口欲期,還是有啃手指頭的習慣,那麼家長就應該把重點放在孩子的心理發育上了。
睡覺多動作
1、睡覺喜歡貼着爸爸媽媽
孩子睡覺喜歡粘着爸爸媽媽睡,把他挪到其他地方,他又翻回來,甚至睡覺的時候必須要抱着才肯睡,這種現象多出現在孩子兩歲的時候。
2、睡覺喜歡抱着東西
喜歡抱着被子一角或蜷縮着睡覺 寶寶睡覺的時候手裏一定要抱着玩具或者被子,不然睡不着。或者一定要用蜷縮的姿勢睡覺,蜷縮着睡覺是胎兒睡覺的姿勢,也是寶寶自我保護的表現,這樣睡覺能讓他感覺到安全感。
3、開燈睡覺
寶寶説晚上怕黑,要開着房間的燈才肯入睡,或者説啥也不讓媽媽走,要抱着媽媽睡,這個現象多出現在寶寶3-5歲期間
情緒不穩定
1、哭鬧
哭鬧是孩子的正常表現,但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比普通的孩子更愛哭鬧,因為他們很敏感,稍微批評一下,或是被父母兇了一下,就開始哇哇大哭,鬧情緒,或是表現的很焦慮。
2、暴躁
寶寶很容易和其他孩子產生肢體衝突,一言不合就動手,甚至別人碰了一下都表現得很不安,焦躁,這也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體現。如果大人開始勸告孩子,孩子又無力反抗,只能將憤怒轉化為暴躁,來表現他的不爽。電影《哪吒》裏的小哪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所以其他孩子都很害怕他,不敢接近他,但其實他內心極其缺乏安全感,所以才愛搞破壞,擾亂秩序。
對媽媽過度依賴
具體表現為一看不見媽媽就很緊張,不讓媽媽離開。對待別人都很乖巧,唯獨在看見媽媽的時候會粘着媽媽不放,因為媽媽是他最親近的人。
害怕陌生人
雖然小朋友都不太喜歡陌生的環境,但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特別牴觸陌生人。只有自己親近的爸爸媽媽在現場,孩子的情緒才會穩定,否則就會大吵大鬧,哭着喊着要爸爸媽媽。
那麼家長怎麼做才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呢?增加和孩子的身體接觸
在孩子和父母發生身體接觸的時候,孩子可以直接感受到愛,孩子通過父母的行為來確認自己是不是被愛的,這也是孩子“感知力”的體現,父母有機會可以多撫摸孩子,多親吻孩子,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及時回應寶寶的需要
無論是生理需要還是心理需要,如果家長能夠積極及時的回應,寶寶就不會容易產生消極體驗,就算有了負面情緒,也能快速緩解或消除。
鼓勵寶寶探索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膽子會比正常孩子小,家長應該多鼓勵寶寶,多表揚他,引導寶寶進行安全地探索活動,在寶寶有各種情緒的時候,包容他的小情緒,這樣寶寶會感覺快樂和幸福。
孩子缺乏安全感是很正常的事,父母要採取正確的行為進行引導,增加孩子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