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正在進行康復訓練的老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供圖
“往左平移,小心插管,抬高!”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治療師呂姍站在患者牀頭的位置,注意力高度集中,盯着患者身上連接的各種線路,左右兩邊分別站着兩位醫務人員,大家合力把患者放在鋪好的牀單上,摘掉患者身上的監護儀,用牀單將患者包裹起來,先平移到牀的一側,抬高,再平移,就這樣幫助患者翻身,完成俯卧位通氣。
新冠病毒感染首先衝擊病人的呼吸系統,在2022年12月9日到2023年1月初的感染高峯中,呂姍和另一位呼吸治療師杜安琪每天都在忙碌着。
從2020年年初疫情肆虐開始,呼吸治療師就在離病毒最近的地方戰“疫”。2020年2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新職業中,“呼吸治療師”在列。
據瞭解,呼吸治療師的工作內容主要是進行呼吸治療的監測與效果評估,為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提供以各類呼吸支持治療和氣道管理為主的臨牀操作手段,同時負責呼吸機的日常管理以及健康宣教等工作。
“因為我們這個專業的人特別少,所以就業反而好。”十幾年前,從四川大學華西臨牀醫學院呼吸治療專業本科畢業後,呂姍和同學們大多直接就業,“絕大部分人選擇進入ICU,成為重症醫學科的呼吸治療師”。
“由於重症病人的呼吸問題可能會嚴重一些,需要更多的生命支持手段輔助救護。”呂姍説。
目前呼吸治療設備種類繁多、品牌與型號各異,包括傳統氧療、鼻高流量吸氧、無創呼吸機、有創呼吸機等,ICU的呼吸治療師需要了解並熟練操作各種呼吸治療設備。
“入行十幾年,一直在學習。”呂姍介紹,在重症醫療救治中,呼吸治療師首先要發揮專長,協助醫生判斷患者的氧療方式:患者是否可以無創通氣?還是採用有創插管的方式建立人工氣道?
一旦建立起人工氣道,呼吸治療師就要參與到氣道管理的過程中去,呼吸治療師藉助氣道管理的各種器材、儀器,確保患者氣道的安全與通暢,“我們會關注到插管的位置及深度,進行人工氣囊的管理。”呂姍説,當病人連接上呼吸機之後,他們就要調整呼吸機參數,隨時關注呼吸機狀態等。
在ICU,病人的情況瞬息萬變,對於呼吸治療師而言,必須有預案解決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一切呼吸問題。“肺部感染”是最常見的問題之一。“一旦發生感染,患者分泌物增多,我們就會使用纖支鏡進行檢查,必要時進行支氣管肺泡灌洗。”呂姍説,氣道內纖支鏡吸引及痰標本的採集、支氣管肺泡灌洗治療也是呼吸治療師的日常工作內容。
等到患者生命指徵逐漸平穩,呼吸治療師會持續關注患者病情,和醫生共同確定拔管時機,幫助患者進行早期呼吸訓練、膈肌訓練,開展呼吸鍛鍊,進行胸部物理治療等,和醫生共同確定拔管時機。
胸部物理治療包含很多技術。2月3日,呂姍向記者展示了一個“充氣背心”,她介紹,這項技術被稱為“高頻胸壁震盪”。“當患者穿上這個充氣背心,我們會通過兩個管路將背心連接到主機,主機會產生氣流帶動背心振動,給病人叩擊排痰。”開機之後,呼吸治療師要根據患者的情況設置振動頻率、振動壓力及振動時間三個重要參數。
這一次新冠感染重症高峯來襲,作為新職業的呼吸治療師的價值被更多地看到。
呂姍過去主要以外科救護為主,“過去呼吸系統通常是受累器官,而新冠感染感染時肺部是被直接攻擊的對象。”這些新冠感染重症患者的主要特徵就是嚴重低氧血癥,肺部纖維化改變,起病急,病程長。呼吸支持技術和氣道管理是此次新冠病毒感染救治最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呼吸治療師、護士和醫生一起給病人做俯卧位,幫病人度過最危重的階段。”
單個患者的俯卧位通氣時長大約需要16小時。“我們在下班前給有需要的患者翻身,讓病人都趴着,第二天上班後,再將病人換成仰卧位。”重症高峯的時候,ICU裏十幾位患者全部都需要俯卧位通氣。
在重大疫情面前,呼吸治療師不僅作為專業人員完成大量一線工作,還為其他非呼吸治療專業的醫務人員開展短期而有成效的呼吸治療培訓工作,為更多的患者尋找“爭一口氣”的可能性。
2022年年末,新冠感染疫情來襲,北大人民醫院的呼吸治療師面向全院的護士集中開展呼吸護理技術培訓。“一星期兩次,開展了兩個多星期。”呂姍説,“培訓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全院各病房的新冠感染患者的呼吸治療水平。”
從業十幾年,最讓呂姍頭疼的是,這個“新職業”一直沒有得到非常好的認定和規範。在醫院的職業序列裏,呼吸治療師算是技師的一種,其職稱等級與護士崗類似。“現在特別講究‘帶證上崗’,就像行醫執照、護士證,但呼吸治療師這方面是缺乏的。”此外,職稱晉升的路徑也並不明晰,“呼吸治療師的初中高級職稱考核目前還沒有真正規範起來。”參照的是籠統的技師崗位職稱考核,有些呼吸治療師只能選擇自學康復、營養等其他專業提升職稱。
目前,中國專職的呼吸治療人才資源較為稀缺,只有一些綜合實力強的三甲醫院才能配備。近年來,呼吸治療的學科體系逐漸建立,有業內人士認為,當前應推進呼吸治療專業教育,使更多的人加入這一職業,提高從業人員的數量,進一步促進該專業的健康發展。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雪兒 記者 王聰聰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