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轉眼暑假已接近尾聲,神獸歸籠,相信很多家長內心已經充滿難以抑制的歡樂之情。隨着開學臨近,父母也終於要回歸安寧,重獲自由,交給學校不用再為孩子每天的學習、安全焦慮,只管一早一晚接送就可以。當然很多就讀寄宿學校的孩子,一週或兩週甚至有的一個月接送一次,爸爸媽媽更省心了。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寄宿學校再好也不能替代母親,但現在緊張的工作和生活,使很多父母分身乏術,無暇顧及孩子,乾脆送到寄宿學校。
生活和學習都交給老師,家長省心,孩子還能有更多時間學習,可以鍛鍊自立能力。但是換個角度來説,有多少個孩子是心甘情願寄宿呢?
教育類節目《小小演説家》曾經來了一位名叫張鶴瀟的10歲男孩,他演講的題目是《小學生該不該住校》,他講到: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但是自己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張鶴瀟説:住校一週有五天見不到爸爸媽媽,有五天吃不到家裏的飯菜,有五天不能在自己的大牀上隨意翻滾,這些想想就很難過。
並且我們這個年齡的孩子感情脆弱,需要爸爸媽媽更多的關愛呵護,如果過早住校,不僅影響和爸爸媽媽的感情,也許還會受環境影響出現性格孤僻、脾氣壞、暴力傾向等。住校可以鍛鍊自立能力,孩子最好的老師應該是父母而不是完全交給學校,從我們健康成長的角度講,不應該住校。
張鶴瀟完全是站在孩子角度發言,相信也代表着很多住校孩子的心聲,很真實,父母在送到寄宿學校時,也許並沒有過多方面的考慮,也沒有過多顧及孩子的感受。而在做決定方面作為家庭弱勢羣體的孩子,也只能自然而然順從。鍛鍊自立能力,能節省更多時間用在學習上當然很好,而住校的隱患也應該從健康成長角度來權衡一下。
01、處理人際關係的隱患
對學生來説,學校就是他們的“小社會”,寄宿的孩子意味着和同學朝夕相處。對心智並不成熟的孩子,他們沒有足夠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也沒有完全形成明確的道德標準約束自己行為。和同學間有摩擦,未必有最妥善的處理方法,身邊也沒有可傾訴和求助的人,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容易被同學孤立,還有校園屢見不鮮的霸凌事件都是有可能出現的。
曾看過一個真實案例,廣西一位12歲的小學生,已經有六年寄宿經歷,一天晚上他打電話向爸爸哭訴,自己被同學毆打,在電話中爸爸努力安慰他。掛斷電話,這位爸爸還沒來得及向老師瞭解情況,孩子就從學校五樓跳下,最後搶救無效離世。
類似的悲劇不止一起,可想而知,當時孩子內心到了多麼絕望無助的地步才選擇輕生。如果每天能見到父母,父母能第一時間發現異常,孩子也能第一時間求助,也許是另一種結局。
02、身體發育、心理變化的隱患
孩子上小學以後,每一個階段身體都在發育,都會出現不同的變化,同時心理也會發生改變,青春期也隨着而來。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的改變孩子都是第一次經歷,老師當然沒有精力兼顧到每一個孩子。
如果沒有父母的陪伴和引導,孩子缺乏認知和應對經驗,面對這些變化,內心免不了惶恐不安,感到無助,安全感缺失,青春期這個重要時刻,缺少父母的陪伴,影響性格,後果不堪設想。
03、價值觀的隱患
現在並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足夠的實力給孩子高品質的生活,大都是普通家庭。虛榮心也是人的本能,尤其對性格還沒有完全穩定的孩子來説,難免在心裏比較同學之間的穿着、物品。如果產生攀比心理,身邊又沒有父母的正確引導,一旦當父母意識到這個問題,也許為時已晚。
即使家庭經濟狀況有實力支撐孩子的攀比,這種不正確的價值觀也影響成長甚至一生。
每一位家長送孩子到寄宿學校那一刻起,使孩子少了一份安全感,卻多了一份隱患。鍛鍊自立能力可以晚幾年,況且即使在家也可以培養自立能力。而少了父母的陪伴,對孩子心理造成的影響,一旦形成也許是一生都無法再糾正的。
小辮子媽有話説:
工作忙,生活壓力大,這些不足以構成把孩子給他人全權負責的理由。很多寄宿學校的孩子獨立性很強這是事實,而內心深處父母陪伴的缺失,需要幫助時父母不在身邊的那種無助,孤獨,也會讓他終生難忘。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