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SC調控中性粒細胞及乳腺癌肺轉移的功能機制模式及卡通示意圖 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供圖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同時也是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在包括乳腺癌在內的眾多腫瘤類型中,90%以上的腫瘤病人死亡均由癌細胞轉移導致。肺是最常見的乳腺癌遠端轉移靶器官,也是人體氣體交換的場所,發生肺轉移對腫瘤病人具有致命威脅。在目前治療效果最差的三陰性乳腺癌亞型中,肺轉移是導致治療失敗和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胡國宏研究團隊發現組織蛋白酶C(CTSC)可作為肺轉移性乳腺癌的治療靶點,用特異性抑制CTSC的臨牀二期小分子化合物AZD7986可顯著抑制乳腺癌細胞肺轉移。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癌細胞》。
發現轉移風險的“風向標”
胡國宏研究團隊發現CTSC的表達水平與乳腺癌肺轉移呈顯著正相關,揭示CTSC是乳腺癌肺轉移中具有標記作用和功能的分子。
“我們通過對大量乳腺癌病人術後肺轉移情況的追蹤,發現手術前血清中CTSC蛋白含量較高的乳腺癌病人,在術後有更高的概率發生肺轉移。” 胡國宏告訴記者,“病人血清中CTSC因子可評估乳腺癌病人的轉移風險,這是一個潛在的臨牀診斷指標,能幫助篩出高風險腫瘤病人,從而在術後治療上加以關注。”
“最初,我們通過蛋白組學篩選,發現CTSC可能與肺轉移有相關性,後來,我們利用動物模型並結合大量臨牀病人樣本驗證,證實CTSC對乳腺癌的肺轉移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胡國宏説。
發生肺轉移有“怪招”
研究同時揭示了微環境對癌細胞轉移的重要調控作用。
“腫瘤轉移是一個低效、漫長的過程。乳腺癌細胞從乳腺到肺,往往是以單個或少數幾個腫瘤細胞的形式,這些單個種子細胞剛剛到達轉移靶器官的時候,並不會有危害健康的作用,但是在它們生長成為新的轉移病灶腫瘤後,對病人卻是致命的威脅。”胡國宏解釋,“這不僅取決於‘種子’(腫瘤細胞)本身,還要看是否有適合‘種子’生長的‘土壤’——微環境,即在相應組織器官中腫瘤細胞之外的正常組織成分。腫瘤細胞擴散到新的組織器官後,面對不同的‘微環境’,要麼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要麼主動改變環境適合自己。”
隨後,研究人員在小鼠體內證明了CTSC通過誘導中性粒細胞形成富含顆粒酶的DNA網狀結構,促進乳腺癌細胞發生肺轉移。
“研究發現,CTSC蛋白正是擴散的腫瘤細胞改變環境的一種重要途徑。通過CTSC,腫瘤細胞從血液中吸引一種叫做中性粒細胞的免疫細胞到肺裏,並且誘導它們形成一種特殊的類似於蜘蛛網的網狀結構,營造出一種有利於腫瘤細胞生長的‘土壤’。因此,這一發現為我們通過干預‘種子’與‘土壤’的互作來進行治療提供新思路。”胡國宏表示。
讓乳腺癌轉移失去“土壤”
“在一系列研究基礎上,我們推測CTSC的抑制劑對乳腺癌轉移應該有抑制作用。”胡國宏説。
研究人員發現,對自發肺轉移的原位移植模型小鼠施用AZD7986,能顯著抑制乳腺癌肺轉移的發生。
“CTSC是一個潛在治療靶標,我們同時發現抑制CTSC的藥物對乳腺癌轉移有較好的作用。期待這一研究成果在未來對轉移性乳腺癌的診斷及治療有推動作用。” 胡國宏説。(何靜)
【來源:光明科普】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