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不焦慮,恰是因為不再讓自己完全是個母親

記者 | 申嬋

據艾瑞諮詢數據顯示,自2020年以來,短視頻已經成為年輕父母獲取信息的核心渠道之一。在互聯網上搜索,也能找到許多母嬰大號做直播帶貨的經驗分享,年糕媽媽從在公眾號上寫育兒文章到涉足電商領域,算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在她的《你的人生不該為懷孕讓步》新書分享會上,來到現場的許多粉絲試圖向她尋求一個育兒問題的最佳答案。我們也和她聊了聊她是如何看待母親這個角色的。

與年糕媽媽一起分享的還有已經成功轉型為編劇的前全職媽媽虎皮媽和女性健康自媒體“第十診室”創始人六層樓。所有媽媽都會經歷從懷孕到生產到育兒的緊張,但為什麼有的人可以輕鬆應對,有的人則一直在漩渦中掙扎呢?我們整理了以下幾個問題來嘗試解答。

母親不焦慮,恰是因為不再讓自己完全是個母親

年糕媽媽的新書分享會上,年糕媽媽(左)、虎皮媽(中)、六層樓(右)正在對談。

生個孩子如臨大敵,孕期怎麼會有這麼多禁忌?

年糕媽媽説第一次懷孕時她被家裏人耳提面命,這不能做,那不能做,簡直如臨大敵。但第二次懷孕時她就拋棄了孕婦的“矜貴”,堅持健身、旅行、工作。她認為,太多傳統觀念在試圖把女性自己與母親身份區別開來,似乎成為母親的那一天起,就要完全放下自我,從身體上為寶寶開始做準備。而這些,導致很多女孩想到生孩子就害怕。

母親不焦慮,恰是因為不再讓自己完全是個母親

《你的人生不該為懷孕讓步》,年糕媽媽 著,磨鐵|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年1月。

六層樓曾是婦產科大夫,他説孕媽來找醫生諮詢的一般是兩個問題:孩子的健康與自己的健康。而大多數孕媽更在意的其實是孩子的問題,自己的問題總是排在第二位。因為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就會忽略自己,弄得自己好像越來越差。他給的建議是,自己舒服就好,不要把自己限制在太多的條條框框裏。

虎皮媽媽則認為,每個人的時間都太緊湊了,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似乎早已被規劃好,這要求我們在每個階段都效率很高,把這個階段應該做的事情都做了。這種情況下生活的容錯率就變得很低,大家對生命的態度是希望能夠最大可能地保證它的“確定性”,恨不得孩子順利生下來就很聰明,然後順利就進了清華北大,一畢業就年薪百萬。這種“一條龍”一旦中間哪個環節不順利,焦慮就發生了。就算沒有不順利,擔心它會不順利也會導致焦慮。

母親是否揹負了過多的責任?

許多媽媽在養育孩子上謹小慎微是源於她們過於強烈的責任感。總覺得孩子在肚子裏的時候有責任讓他健康,孩子出生之後又有責任給他最好的教育,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不好,那肯定也是自己的責任。孩子心理健不健康,那更是自己的責任。

虎皮媽媽認為,作為獨生子女長大的一代,從小到大接受了父母全部的愛,到自己做父母的時候就也想給孩子全部的愛,如果孩子出了一點點狀況,就會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夠好。她説,生過兩個娃後就知道,兩個孩子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這個不同並不完全是教育方式造成的。其實無須想要成為完美媽媽,就像我們會埋怨自己的父母一樣,我們的孩子以後很有可能會埋怨我們,接受這種不完美,自然就不會把父母的角色看得太重了。

母親不焦慮,恰是因為不再讓自己完全是個母親

《麥兜·我和我媽媽》(2014)畫面。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是否不可或缺?

“喪偶式育兒”這個詞火了之後,父親在育兒中扮演的角色開始為更多人所討論。年糕媽媽在做了電商之後工作日漸繁忙,孩子的爸爸就也參與到帶孩子中。她説,在自己一個人帶孩子的時候,事情一多了就可能崩潰,但是在爸爸參與進來,接過晚上哄睡那一環節之後就瞬間輕鬆了許多。媽媽們常常會陷入到對孩子發脾氣然後又內疚,然後下次照樣又會對孩子發脾氣的惡性循環中,這不是因為媽媽脾氣不好,而是因為媽媽們太累了。爸爸的參與,會減少媽媽的疲勞感,在共同參與育兒的過程中,也會有更多交流,在育兒方向上漸漸達成一致。

六層樓回顧了自己與父親的相處過程,他説他是在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中長大,父親在家庭中參與得很少,他與父親的溝通也不多。在長大之後,他發現自己在情緒的處理與表達上很像父親,有時候會有些粗暴,這是因為在情緒暴露之前缺乏應有的溝通。他現在也在學習怎樣正確地處理情緒,但是這些可能是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時候就應該學到的東西。

母親不焦慮,恰是因為不再讓自己完全是個母親

《窈窕奶爸》(1993)劇照。

在女性個人成長的道路上,成為母親是不是一個阻礙?

年糕媽媽成功轉型後,她在育兒這個話題之外又多了一個“勵志”的標籤。從一個決定辭職回家帶娃的普通小職員到管理300多人的公司,需要處理的事情變多了,生活也就不再僅僅是育兒了。被工作推着往前走,更大的世界就到了眼前。不焦慮不是強迫自己不去焦慮,而是把價值的定義也分一部分到自我成長上。

虎皮媽説其實不管做不做母親,人都會經歷生病與老去,都一樣要面對職場上和生活中的困難,只是成為母親會讓困難變得更明顯了,但是成為母親後又會給自己帶來特別的洞徹。比如上學的時候整天想着玩,渾渾噩噩,以為那樣就是自由。但做了媽媽之後,被責任這個枷鎖綁定,才認識到有學習的時間和機會是多麼不容易,就會努力地去想自己到底要過什麼樣的生活。虎皮媽做全職媽媽期間攻下了法學博士,她説那三年的學習完全基於個人強烈的動力,比過去十多年學到的東西都要多。

母親不焦慮,恰是因為不再讓自己完全是個母親

《媽媽》(1990)劇照。

低齡孩子的家長,他們的焦慮與迷茫在哪裏?

年糕媽媽公眾號擁有大量粉絲,可以説她手上有着相當大的中國0到6歲孩子父母的樣本。在過去的幾年裏,他們向年糕媽媽求助過很多問題。年糕媽媽總結這些問題有三個方面:育兒的、個人成長的和婚姻家庭的。這些問題都是育兒早期,孩子的到來改變了家庭原有的生活節奏,打破了資源平衡,新手父母在建立新的家庭結構的同時,不得不學習育兒知識,並重新調整自己的人生方向,這中間必須會產生撕裂。

年糕媽媽説,在孩子的餵養上,媽媽們會基於與身邊孩子的對比,而為自家孩子表面上的落後感到焦慮,比如:人家的孩子會説話了,我家的怎麼還不會;別人家的孩子都會走了,我家的也還不會。在個人成長上,年糕媽媽的成功帶來的榜樣力量,也會讓一些媽媽想傾訴自己迫切改變現狀的心情。在婚姻家庭上,則更多是表達對家庭事務、婆媳關係的不如意。

年糕媽媽認為,這裏的許多問題都體現了精細化餵養和育兒“軍備賽”給家庭帶來的負面作用。一些新聞的過度解讀也導致隔代教養被妖魔化,年輕媽媽覺得老人帶孩子帶不好,必須自己完全參與。但是多參與肯定就更累了,於是又變得更加焦慮。

另外,社會對女性的要求在提高,女性自己在擁有更多選擇權的同時也在提高對自我的要求,這些都會無形中加重女性對自己和對孩子未來的擔憂。但實際上我們在社會媒體上看到許多“別人的優秀”並不是真實的。

年糕媽媽説,並不因為她現在事業很成功就沒有煩惱了。在聽説別的媽媽天天給孩子讀書時,也會一瞬間焦慮上頭,覺得自己怎麼就做不到呢。但是她很快就能平靜下來。用她自己的話來説,這是因為擁有了總結自己生活的能力,就不會被“攀比”帶跑偏。

作者|申嬋

編輯|羅東

校對|危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43 字。

轉載請註明: 母親不焦慮,恰是因為不再讓自己完全是個母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