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罵後若是這兩種反應,實際上是在求救,讓家長別再動手了

孩子被打罵後若是這兩種反應,實際上是在求救,讓家長別再動手了


但如果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出現這兩種情況,實際上是在求救建議家長還是管住拳頭,不要再打罵下去了。一.當孩子一聲不吭,不哭不躲時像小彬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他是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平時上課總是出小差,被老師提醒了幾次也屢教不改,無奈下老師告知了家長。父母在勸管孩子幾次無果後忍不住動了手,起初孩子還會哭鬧,到後來孩子就座在那一聲不吭,任你打罵也不哭不躲,反倒把父母嚇着了,怕把孩子打傻了。孩子本來性格就靦腆內向,又加上在“最安全的港灣”裏遭受到了不好的對待,久而久之他就麻木了,覺得反抗也沒用,還不如安靜地忍耐着。這時候孩子的心理已經不健康了,他開始封閉自己,消極地面對這個世界,家長要格外注意了。

孩子被打罵後若是這兩種反應,實際上是在求救,讓家長別再動手了


很多家長誤把打罵孩子當成教育,其實不然,温柔才是最強大的武器。小彬父母一昧地教育孩子,讓他上課不要出小差,但有沒有想過,去了解傾聽孩子上課出小差的原因呢?是因為跟不上老師的進度?還是心裏有事困擾着他等等。只有當父母瞭解問題的根源,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這才叫教育孩子。二.當孩子激烈反抗,甚至跟你對打時與第一種情況的小彬截然相反,小軍可謂是“自由的鬥士”。在生活中只要父母對他出現命令式的口吻時,小軍都會跟父母對着幹,不讓他玩手機,那就誰也別想玩,手機全都鎖在抽屜裏。當脾氣火爆的爸爸想揍他時,人小膽大的小軍先是跟“敵人”保持安全距離,然後在周圍尋找“武器”防身,從不落下風。以暴制暴從來都不是個好辦法,當孩子與父母之間出現瞭如此激烈對抗的情況,可是説這家長是當得很失敗了。長此以往下去,很可能發生孩子殺害父母等毀人三觀的新聞,那一個家庭就這樣毀了。

孩子被打罵後若是這兩種反應,實際上是在求救,讓家長別再動手了


很多家長工作很忙,沒什麼時間和精力在精神上陪伴孩子,對孩子經常用命令式的口吻講話:“快去吃飯/寫作業/睡覺……”。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隨着年齡增長,他們有了自我意識,他們需要被尊重,不能再被粗魯地對待。這時家長應當做個好榜樣,你不讓孩子玩手機是怕他沉迷且對眼睛不好,可在孩子看來,這是隻許州官放火,不如百姓點燈!孩子會覺得為什麼大人可以自由地玩手機,而他不行?他會覺得不公平,開始反抗。家長就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對象,家長打罵孩子,孩子自然有樣學樣,反擊回去,這便是錯誤的開始,所以當家長不讓孩子做某些事情前,先想下自己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孩子被打罵後若是這兩種反應,實際上是在求救,讓家長別再動手了


很多家長反映第一次當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做不到完美,在教育方面也充滿了疑惑和無力感,打罵不得,好好説也説不聽,很是心累。其實,家長不用太苛刻自己,沒人能做到完美。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要注意這幾點,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衝突。1、控制情緒成年人的世界很不容易,尤其是家長們,上有老下有小,前有房貸後有工作,情緒很容易崩潰,但孩子從不應該成為你的出氣筒。有多少家長藉着教育孩子的名義來發泄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動手,又有多少家長在冷靜下來後悔不已,甚至撫摸着孩子的傷口哭泣道歉。

孩子被打罵後若是這兩種反應,實際上是在求救,讓家長別再動手了


所以説控制情緒很重要,不把工作的情緒帶回家裏,不把成人的壓力施加於孩子,這對每個家庭都適用。在孩子沒有犯原則性的錯誤時(偷竊/撒謊/打架等),請先深呼吸學會適當地忽略孩子的小毛病,讓小事化了。2、學會溝通父母與孩子是最親密的關係,但好像很多人在親密關係裏沒法好好溝通,很多成年孩子與父母完全沒有話題可聊,很容易一聊就吵起來,其實這就是小時候不重視溝通留下的隱患。

孩子被打罵後若是這兩種反應,實際上是在求救,讓家長別再動手了


溝通是去往對方心裏的橋樑,父母可以跟孩子多分享生活的點滴,多傾聽孩子的聲音,讓孩子從小就覺得沒什麼是不可以跟父母講的。在很多性侵兒童案件中,有跟孩子溝通的父母總能早些發現端倪,及時報警處理,讓孩子的陰影沒那麼大。3、學會和解很多家長小時候也被父母粗暴地對待過,雖然小時候很痛苦,但長大後莫名就成為了翻版的父母,身上有着父母的影子,很抗拒卻又改不掉。其實家長可以嘗試與父母溝通下,以家長之間交流育兒理念的立場,我相信父母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家長也能從中體諒父母,從而和解。

孩子被打罵後若是這兩種反應,實際上是在求救,讓家長別再動手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14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被打罵後若是這兩種反應,實際上是在求救,讓家長別再動手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