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植入了一顆仿真眼球,可製造它的公司倒閉了

我,植入了一顆仿真眼球,可製造它的公司倒閉了

圖片來源@SciTechDaily

鈦媒體注: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硅兔賽跑(ID:sv_race),作者丨王王,編輯丨蔓蔓周,鈦媒體經授權發佈。

Terry Byland,45歲那年因為罕見遺傳疾病失去了雙眼視力。在黑暗中度過了絕望無助的11年之後,2004年,Terry成為了科技公司Second Sight的仿生眼產品Argus I的首批測試者之一,進行了右眼球的植入。11年後,Terry的左眼植入了第二代產品Argus II。

作為全球第一個雙眼都做了仿生眼植入的視障人士,Terry某種程度上擔任着Second Sight產品代言人的角色。許多年來,他接受媒體採訪、參與行業會議,聲情並茂地講述Second Sight的產品如何給予自己第二次生命——當然,這的的確確是出於真心。

我,植入了一顆仿真眼球,可製造它的公司倒閉了

圖源:Shutterstock

然而,Terry重見光明的日子已經進入倒計時。

隨着Second Sight破產,Terry和其他超過350名視障人士的仿生眼陷入無人運維的境地,不久後即將變成身體內的一堆廢鐵,可怖的黑暗馬上就要再次降臨。

01、偉大的技術和糟糕的公司

1991年,電氣工程師Robert Greenberg被邀請參與一個針對視網膜退行性患者的科研實驗:手術人員把一根通電的細導線放在靠近患者視網膜的地方,病人“看”到了一個光點;放入兩根導線,病人就“看”到兩個光點。這啓發了Robert於1999年成立Second Sight。

我,植入了一顆仿真眼球,可製造它的公司倒閉了

創始人Robert Greenberg,圖源:IEEE Spectrum

Second Sight的仿生眼採用了相同的原理,它並不能治癒患者的疾病,而是使用眼鏡上的微型攝像機獲取圖像,再將圖像轉換成電信號發送到視網膜,大腦就可以將這些電信號解讀成光信號,讓患者“看見”一些亮度不同的灰色陰影。根據患者體質的不同,有人可以分辨燈光亮暗,有人甚至可以玩扔飛鏢。

2002年,初代產品Argus I開始臨牀測試。為了給Terry Byland等患者植入一隻有16個電極的仿生眼,一台手術需要4個外科醫生忙碌8個小時。臨牀測試成功了,但由於種種原因,Argus I沒有商業化。

2007年,有60個電極的Argus II通過了臨牀測試,並於2011年和2013年分別通過了歐洲CE和美國FDA的批准,正式推向市場。商業版的Argus II手術時間縮短到4小時,也列入多項保險項目,儘管手術和維護總價高達50萬美元,還是有超過350人接受了植入。

我,植入了一顆仿真眼球,可製造它的公司倒閉了
我,植入了一顆仿真眼球,可製造它的公司倒閉了
我,植入了一顆仿真眼球,可製造它的公司倒閉了

Argus II上市後,Second Sight還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求增強圖像的清晰度並且讓患者有機會看見顏色。然而,銷售產品的收入無法支撐高昂的研發和運營費用,新冠疫情又雪上加霜。2021年6月,Second Sight掙扎上市。經歷股價迅速暴跌之後,Second Sight最終於2022年2月宣佈將與生物製藥公司Nano Precision Medical(NPM)合併,轉向研發給藥系統相關的植入技術,原高管團隊無一在NPM管理層就職。最終,Second Sight無奈通知其客户,終止對Argus植入硬件的所有更新和支持。

對於曾經植入過Second Sight產品的用户來説,除了無可奈何地接受這個結果之外,別無他法。然而更悲傷的是,他們還臨一個更艱難的抉擇:是否把仿真眼球取出來?

立即取出,便重回了黑暗世界,還要承擔手術成本和風險;繼續使用,總歸是有使用壽命,失去了售後和服務的電子眼隨時罷工。

我,植入了一顆仿真眼球,可製造它的公司倒閉了

圖源:IEEE Spectrum

一些人接受不了再次失去光明,開始尋找其他替代品,另一些人則是在瞭解到取出Argus的成本和副作用後,打算就這樣保持現狀。無論選擇哪條路,這350個人的痛苦都只能自己承擔,並且可能將持續一生。一位Argus II的植入者Jeroen Perk的視頻處理器摔壞了,他只好四處眾籌零部件,試圖修好設備;另一位植入者Ross Doer罹患腦部腫瘤,但由於醫生無法獲得Argus II植入物的相關信息,不能給他做MRI檢查。

02、科技改變生活,也能顛覆生活

失敗是科技發展中不可避免的階段,Second Sight的突破在過去的十多年裏不應該被抹殺,它的失敗也給未來更多的同類公司充當了墊腳石,但它潦草收場給使用者留下的爛攤子的確讓人感到痛心而又無奈。

在各個領域的科技創新中,醫療方面的創新尤其需要謹慎,而一旦發生意外,給使用者帶來的打擊也是巨大的。

美國公司ReVision Optics成立於1996年,其產品Raindrop是一個小小的角膜嵌體,通過植入Raindrop改變角膜前端的形狀,ReVision Optics能夠幫助近視患者改善視力。儘管公司獲得了許多投資機構和醫藥企業的支持,也成功把產品推向了市場,然而始終沒有解決嵌體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問題,一些患者植入Raindrop後出現了排異反應。

最終FDA要求不再進行Raindrop植入手術,ReVision Optics也在2018年落寞關門。一些患者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排異反應,只好選擇取出Raindrop角膜嵌體。

我,植入了一顆仿真眼球,可製造它的公司倒閉了

圖源:Getty Images

2018年,美國醫學媒體STAT爆出IBM內部機密文件,IBM研發的人工智能腫瘤解決方案Watson for Oncology遭到腫瘤醫生強烈批評經常給不出準確的診斷建議。

最嚴重的一個例子是,Watson給一位有嚴重出血癥狀的肺癌患者開了容易導致出血的藥物貝伐單抗,救命藥將會變成致命藥。萬幸的是,這個案例僅僅是訓練Watson診斷能力的虛構病例,並沒有造成實際的醫療事故。

不過,很多與Watson合作的臨牀醫生都表示這套系統沒什麼實際作用,無法為工作提高效率或準確度。2022年初,高開低走的Watson Health被IBM出售給私募股權公司Francisco Partners,過去10年中,Watson Health已虧損百億美金。

我,植入了一顆仿真眼球,可製造它的公司倒閉了

圖源:CIO Bulletin

在這個科技產品滲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年代,即便沒有醫療公司倒閉這樣的小概率事件,科技公司的一點點動盪就可能造成蝴蝶效應,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巨大影響。

2021年10月,Facebook(現Meta)因DNS錯誤導致旗下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等產品全面宕機7小時,全球用户均無法訪問相關服務。除了影響個人和企業的日常工作生活外,據媒體報道,在Facebook全球宕機期間,超過15億Facebook用户的數據在黑客論壇上被出售。如果説Facebook宕機尚且還有修復的希望,那麼這兒還有個一句話鬼故事:你的ofo押金排到第幾名了?

科技產品能改變生活,但科技公司不是鐵板一塊。公司的發展有起起伏伏,也有不由自主的無奈之舉,今天我們看到並使用的很多科技成果可能都是經歷了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倖存者,在它們之前,有很多產品的研發者和使用者付出了許多心血,才能讓一款成功的產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發光發熱。

我們感謝那些熱衷於發明創造的人,也同樣感謝那些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們是科技創新發展歷史洪流中的無名英雄。

參考資料:

1.Second Sight

2.IEEE: Their Bionic Eyes are Now Obsolete and Unsupported

3.Review of Ophthalmology: The Current State of Corneal Inlays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31 字。

轉載請註明: 我,植入了一顆仿真眼球,可製造它的公司倒閉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