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上一代的人而言,孩子就是寶,一定要時時刻刻看着,不能讓他凍着餓着磕着,事事都要以孩子為主。
但對於最年輕一代的爸媽而言,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孩子排在後面,帶娃的時候怎麼方便簡便怎麼來,絲毫不想給自己找麻煩。
父母吃飯把孩子扔在一邊,網友:心真大
前段時間,就有一個寶寶在網上火了,但他不是因為過於可愛,而是經歷太慘,他的父母在一家餐館吃飯,抱着孩子不太方便,而身邊的座位太小放不下孩子。
於是把他丟到另外一個桌子上,夫妻兩人吃得津津有味,而寶寶卻安安靜靜地躺在那裏,表情懵懂又無奈,網友看到這個孩子,戲稱它為最慘的小孩,並稱這對夫妻為“最不靠譜爹媽”。
一網友留言:父母如此不負責任,孩子是充話費送的吧。
還有網友留言:怎麼不推個嬰兒車,把孩子放在桌子上,又是視野盲區,孩子掉下來了怎麼辦,年輕父母也太不會帶娃了,心真大。
不過也有一小批人認為這兩位父母的做法,沒太大問題。
孩子穿得很好,全身上下都被包裹嚴實,可見父母帶孩子出來吃飯時,考慮到了外面的天氣。
抱孩子吃飯不方便,你沒有把孩子放在一旁狹小的板凳上,而給他選了一張較寬的桌子,孩子的腳揹包裹住、年紀也太小能不能翻身還不一定呢,更別説掉下去了。
三四個月以前的孩子,並不適合坐嬰兒車,否則會影響頸椎的發育,帶他出門時抱着就可以了,但要注意護住頭。
比較有問題的應該是,年紀小的孩子抵抗力較差,帶到人多的地方容易生病,可這時的餐館也沒多少人。
一些傳統的父母,潛意識地認為,要寸步不離地守在孩子身邊,認為:
沒有自己的保護,孩子很可能遇到危險;
沒有自己的幫助,孩子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沒有自己幫忙做決定,孩子會多犯錯、多吃很多苦。
但這樣過度保護的教育,對孩子非常不利。
1、孩子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
被家裏6個大人寵着的小孩,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有人代勞,關鍵是家長也不願意孩子自己動手做。
什麼東西沒有了、想吃什麼、要做什麼事情,只用告訴家裏人一聲,馬上就有人幫忙辦好。
當孩子想嘗試時,父母可能會説,你當心受傷、這會浪費你的時間,我們來就可以了。
長期下去,孩子可能沒有生活技能、社交能力、理財能力、獨自生活的能力等等,沒有父母的幫助,幾乎不能在社會上立足。
2、孩子將來的感情關係會受到影響
有人説過:失敗的婚姻,大多是一方甚至雙方無法割斷與原生家庭的臍帶任由父母控制。
女性最討厭的“媽寶男”,就是母親過度保護,導致孩子感情失敗的一個現象。
本來是兩個人的家庭,但總有第三個人插進來,給家裏的大事小事做主,擠走原本女主人的位置,這種事哪個女孩受得了,可能過不了多久就要離婚。
3、孩子抗挫折的能力變弱
一直被父母遷就、安排、保護的孩子,可能會變得自私、心理承受能力也差。
他們在家裏被所有家長圍着轉,在社會上也可能認為周圍的人也該圍着他轉,認為別人的幫忙是理所當然的,如果被拒絕了,他可能馬上變得玻璃心、想不開。
過度保護也會影響家長。
其他人養孩子越養越輕鬆,而過度保護的家長會讓養育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過度保護會讓孩子過分依賴父母。當孩子長大依然沒有自理能力、也變得自私,而父母精力不足時,會發現照顧孩子越來越累。
家長該如何避免過度保護?
1、給孩子思考和做決定的權利
在孩子遇到問題時,不要過早地給出答案,可以採用問問題的方式,引導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做決定。
媽媽甲:孩子:我想送朋友一個生日禮物。媽媽:好,我明天幫你買。
媽媽乙:孩子:我想送朋友一個生日禮物。媽媽:挺好的。孩子:我要送什麼呢?媽媽:我也不知道。你覺得朋友喜歡什麼呢?孩子:我想給他買個小熊?媽媽:可是你這個月的零花錢可能不夠買小熊?孩子:那我怎樣才能換到零花錢?媽媽:你想用什麼換?孩子:我可以從今天開始幫你們洗碗嗎?一個碗兩塊錢。媽媽:嗯,可以。孩子:或許我還可以掃地、拖地。媽媽:這兩個想法都可以。
2、適當的安全教育
家長不要太過擔心孩子會受傷,讓他們嘗試接觸危險,他們辨別、抵禦危險的能力更強。
比如孩子與陌生人説話的問題,家長常告誡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説話,但其實孩子與人交流的能力更重要。
首先,陌生人不一定是危險的,孩子受到熟人傷害的可能性比陌生人大20倍。
其次,不與陌生人説話,也不一定能解除危險,有時機智的交流,更容易避免危險。
希望家長在教育上適當放手,培養出一個獨立自主、勇敢聰明的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