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説兒女是父母最重要的作品,但是當為人父母者“塑造作品”的願望不可遏制地變成要讓子女成長的一切盡在掌握的“慾望”時,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就悄悄地發生了變化。
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發現,“控制系父母”是眾多青少年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從根本上抑制“控制系父母”的焦慮,才能從根本上為孩子減負,其中有一點很重要:要讓父母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有合理期待。
一句不經意的玩笑,對幼兒的傷害可能並不小
在心理諮詢中,我經常聽到這類家庭中孩子的傾訴:“我的爸爸媽媽總有辦法讓我覺得,我的人生已經完蛋了”“每次和父母談話後,總有一種很丟臉的感覺”“我總是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總是讓父母失望和傷心”……但是,大多數時候他們的父母絲毫沒有意識到,正是他們的“控制”給孩子帶來傷害。
有些話,家長們時常掛在嘴邊,有時可能只是一句玩笑或不經意的小小抱怨,但在年幼的孩子眼中,卻並非如此。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説,家長這些不經意的話往往會造成孩子的愧疚感,而這種失落和羞愧常常引發孩子的內心焦慮和緊張,或者造成他們的“討好型人格”。
在年幼時,孩子會因為愧疚而加倍努力,而這往往也使父母更願意通過這樣的語言操控孩子的行為。當孩子逐漸成長,這種“操控”往往會造成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拒絕和逃避承擔責任,在學習階段則常常表現為厭學。
一個從小被父母嘲笑沒有自立能力的人,可能永遠無法走出依賴的羈絆;一個被父母認定為“半途而廢”的人,可能每一次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會用曾經的經歷讓自己退縮;一個從小被認定為“五音不全”的人,即使內心再向往,可能都沒有引亢高歌的勇氣。
在“愛的枷鎖”下,親情容易變成悲情
父母的控制在兒童青少年發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分為行為控制和心理控制。行為控制是指父母使用監視、體罰等管理孩子行為的教養方式,其目的是管理孩子的具體行為,而心理控制是以控制孩子的情緒感受和內心世界為目的採取的手段。
近年來,有部分學者認為,兩者之間沒有清晰的界限,父母實施的心理控制不僅可以控制孩子的思想和情感,同時也可以控制孩子的外在行為。
當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壓力式的、控制式的,給孩子帶來壓力性和控制性的體驗時,此時的行為控制也就是心理控制。
如以引發子女的愧疚感、焦慮感為特徵,迫使子女絕對服從安排,或者有選擇地給予子女愛和尊重,限制子女表達觀點想法和感受,對子女的認可完全取決於其達成父母期望的程度。
這種操控孩子思想和情感的行為,限制和違背了孩子對安全、歸屬和自主性的基本需要,破壞了個性獨立與親子依戀之間的平衡,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和認同感發展嚴重受限,常常導致青少年兒童適應困難,以及低自尊、焦慮、抑鬱,甚至攻擊、反社會行為和犯罪行為的出現。
所謂“控制系父母”,特指父母對子女的操控性的、侵入性的教養方式,以及父母在和子女的親子關係中常常採取的隱蔽策略,如引發子女的愧疚感、焦慮感為特徵。
有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過分追求完美,他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嚴格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標準,不允許有任何的錯誤,也不允許有任何的辯解和説明,他們常常忽略孩子的情感,限制孩子的思想表達。
此外,很多家長抱着“一切為了孩子”的觀念,對孩子過度關注,將自己的生命價值捆綁在孩子身上,令孩子格外焦慮,引發孩子的“情感窒息”。在“愛的枷鎖”下,有些原本成績優秀、性格直爽的孩子反倒患上了抑鬱症。這些自以為是的過分關注,往往會使親情變成悲情,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
孩子有時抗拒的並不是教育的內容,而是方式
家長對孩子的控制、給予孩子的不恰當期待,常常會引發孩子的壓力、焦慮和厭學心理。時下,隨着“雙減”政策落地,家長該如何形成對孩子合理的期待?
首先,家長需要了解孩子當下的能力,明白哪些目標是通過孩子的努力可以達成的。家長的目標要和孩子自己的理想有契合之處,而不是讓孩子放棄自我,全部接受父母的全部想法。此外,要避免不同家長給予孩子互相矛盾的期待。
事實上,孩子想到家長的期待,是會有緊迫感的。做成了,會讓孩子覺得被父母認可,如果做不成,也不應該讓孩子認為父母會因此不愛自己。所以父母要給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讓他們能夠從身邊可及的一個小目標開始,逐步去實現期待。
要將家長給孩子的期待,變成一句鼓勵孩子成長的良藥,而非使孩子止步不前的障礙。著名心理治療師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指出:“愛最重要的體現形式,就是關注。我們愛某個人,一定會關注對方,進而幫助對方成長。我們必須把成見放到一邊,調整心理狀態,滿足對方的心理需要。”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也提出,人們需要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以接受人格中的所有方面。
要知道,有條件的積極關注,往往是父母讓孩子接受“只有你做到什麼,或者按照我的要求做了,我才會接納你,肯定你和喜歡你”,這會讓孩子摒棄自己的真實情感和願望,而只接受被父母讚許的那一部分自我,否認自己的錯誤和弱點,最終可能無法成為一個心理健全的人。
“雙減”背景下,家長更要客觀認識孩子的發展差異,和孩子一起科學分析孩子自身的優點和不足;要客觀看待孩子的優缺點,關注和發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真誠地讚賞;對孩子的付出和努力適時地鼓勵;根據孩子的興趣、特點和能力制定適當的培養規劃,切勿拔苗助長;要學會讀懂孩子的心理需要,不將自己的心理需要強加到孩子身上。
要知道,有時孩子抗拒的並不是我們教育的內容,而是給予他的教育方式。所以,智慧家長一定要順應孩子的年齡特點有效溝通。
比如,在青春期,溝通交流一定要學會面對青春期孩子成熟感與不成熟之間的矛盾,獨立性與依賴性之間的矛盾,開放性與閉鎖性之間的矛盾,成就感與挫折感的矛盾交替。
所以,家長在交流中要多一些肯定,少一些否定;多一些傾聽,少一些嘮叨;多一些選擇,少一些指令;給孩子多一份自主感,少一份控制感;多一些“我認為、我希望”的表達,少一些“你應該、你必須”的命令性的傳達。
作者:梅潔(上海市中小學心理輔導協會副理事長、黃浦區教育學院副院長)
編輯:李晨琰 王星
責任編輯:姜澎
圖片來源:文匯報資料照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