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家長打後,若有這種表現,證明在“求救”,讓父母別再打了

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打罵教育、鼓勵教育等,大家最期待的教育結果就是“虎父無犬子”、“母強子強”,這是天下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同一心願。但是,在所有教育方法中,打罵孩子的教育模式,並不足夠科學,這很可能成為部分爸媽,拿孩子當出氣筒的藉口。

孩子被家長打後,如果有這種表現,證明在“求救”,讓父母別再打了

陝西的七歲男孩天天,他的爸媽離婚了,天天跟着媽媽一起生活。自從媽媽離婚後,天天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只要媽媽心情壓抑,稍有不順心,或是天天做錯一點點的小事情,媽媽就會拿兒子來撒氣,動不動就打兒子一頓,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大概兩年時間。

孩子被家長打後,若有這種表現,證明在“求救”,讓父母別再打了

天天長時間忍受煎熬,媽媽時常暴力對待他。平時,天天寫作業慢一點,媽媽就打兒子,瞧着天天渾身發抖的樣子,媽媽就會挺滿足。天天,頸部有一處明顯的劃痕,身上還有多處的肌膚受損,頸部下方的血樣傷痕,深深刺痛着旁人的心,讓人不禁去質疑,男孩的親媽是怎麼狠心下手的!

天天被打罵以後,不僅不跟人訴苦,還懂事的體諒媽媽的不容易。他總説,媽媽是有苦衷的,希望旁人也能夠原諒他的媽媽。這就是典型的“求救信號”,完全説明,天天已經無路可走了,內心極度恐慌,害怕又擔心,媽媽會離開他。

天天知道,他如果推開了這個人,他以後就沒有媽媽了,天天小心翼翼的生活,每天在媽媽的面前,他都如履薄冰,其實他真的只是想找個人依靠,想有個親媽的懷抱依偎。可氣的是,親媽沒有半點的愧疚之心,從未將心比心地善待兒子。

如果家長你在打孩子的時候,孩子求饒,或者驚恐無比,又或者很快原諒你,怕你離開他,已經是在發“求救信號”,你可別裝看不懂,讓孩子繼續生活在恐懼和害怕之中。

“打是親,罵是愛”,但打罵的教育方式,在執行的過程中,有諸多的危害。

1 孩子會恐懼,缺少安全感

孩子被家長打後,若有這種表現,證明在“求救”,讓父母別再打了

爸媽總打孩子,找些孩子認為,並不太重要的理由,進行言語攻擊,行為上動手動腳。孩子肯定會不服氣,但由於勢單力薄,抵抗不了爸媽的打罵,孩子就會感覺特別的無助,內心恐懼顫慄。孩子極度的缺少安全感,越來越不自信,遇事不自覺地退縮,必然會影響到整個人生。

2 孩子會害怕爸媽,影響親子關係

爸媽打罵孩子,孩子的體態弱小,只能被打罵,這種狀況在孩子的眼裏,就是最不公平的待遇。孩子會覺得,自己在這個家裏被欺負了,卻沒處説理。

等孩子遇到事情了,他們寧願自己面對,也不樂意跟爸媽訴説。打罵孩子,只會讓孩子恨上爸媽,或是懼怕爸媽,影響到親子關係的和諧。

3 孩子脾氣差,情緒暴躁

孩子被家長打後,若有這種表現,證明在“求救”,讓父母別再打了

經常被爸媽打罵,別管爸媽的理由是什麼,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孩子會變得脾氣很差,對別人的包容度較低,稍有不順心時,孩子就會學着爸媽的樣子,對他人發火,打罵旁人。

爸媽的棍棒教育,教不出温柔的孩子,只會教育出極為暴躁,或是性格超級內向封閉的孩子。

打罵教育危害這麼大,對孩子有害無益。家長要努力學會“潤物細無聲”,教育於無形之中,這遠比打罵教育更加有效果。

如何科學地教育孩子,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1 鼓勵教育:好孩子,都是愛出來的!

孩子被家長打後,若有這種表現,證明在“求救”,讓父母別再打了

鼓勵孩子耐心學習,認真做事,多動腦筋,積極進取,求上進,就可以讓孩子在温暖中前行,不僅不會因為打罵,損傷到孩子的自尊心,更不會讓孩子在打罵中有挫敗感。

這種鼓勵教育的模式,遠比打罵教育要強太多。好孩子,都是愛出來的,愛能戰勝一切阻礙,使孩子不受驚嚇的快樂成長。

2 獎罰教育:獎勵和懲罰,分的清晰

與打罵相比,孩子更希望爸媽的嘴裏,能有鼓勵的話語,行為上能有獎勵的措施。比如,孩子考試有進步,媽媽給孩子買個喜歡的玩具,陪伴孩子適當的多玩一會兒,這就很棒,遠比打罵孩子,更能讓孩子感覺到快樂,更加有正向的引導作用。

3 陪伴教育:實時指導,身體力行

孩子被家長打後,若有這種表現,證明在“求救”,讓父母別再打了

生活中,爸媽常常陪伴在孩子的身邊,身體力行,給孩子起到榜樣的示範作用。孩子得到了實時的指導,不會很快的養成不好的習慣,會在爸媽教育引導後,立即改正。這種陪伴教育模式,遠比打罵教育更有力度,優勢更明顯。

現如今,大多數的家長都知道,打罵教育對孩子不好,家長們也都在努力地學習育兒知識,以求掌握更多的教育方式,培養自己的寶貝孩子,使其足夠的優秀,在幸福中成長。

孩子被家長打後,若有這種表現,證明在“求救”,讓父母別再打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62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被家長打後,若有這種表現,證明在“求救”,讓父母別再打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