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把兒子養成“仇人”後,我想給所有父母提個醒

由 納喇曉枝 發佈於 健康

身為父母,也許我們不夠淵博,無法給孩子知識;
也許不夠富裕,無法給孩子名牌;
但是,我們的愛,可以給男孩行走一生的勇氣和底氣。
——虎媽
作者丨夏天
來源 | 男孩派原創
看到一則細思極恐的新聞。
四川德陽,一個小男孩不聽話、不寫作業、到處亂跑,
生氣的媽媽用繩子捆住他的手腳,橫放在電動車前,像帶“牲口”一樣,想要把他強行帶回家。
一路上,小男孩撕心裂肺的哭鬧,驚動了交警。
當交警攔下媽媽時,小男孩的手已經被勒得青紫。
真是讓人不得不驚出一身冷汗。
那麼細的繩子,把孩子捆得那麼緊。
長時間的血液不流通,很可能會發生不可逆性的器官壞死,甚至會截肢。
就那樣把孩子置放在電動車前,頭和腳都伸出車外。
萬一不小心掉下電動車,或者碰上減速樁或者車頭車尾……
後果真是不敢想。
然而,交警好心勸導着媽媽,媽媽的情緒反而越來越激烈:
孩子太難管了……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説:
“在所有的動物之中,男孩是最難控制對付的。”
男孩天生反骨,只要醒着,就不會閒着,每天都過得像過山車一樣起伏歡呼。
男孩多巴胺含量太多,老是靜不下來,聽不進去,攻擊性強。
玉不琢不成器,樹不修不成材。
於是,很多父母都覺得,養育男孩一定要狠心。
殊不知,不是我們的男孩有問題,而是我們的教育有問題。
請對我們的男孩使用“温柔的嘴”
我曾經問過我的學生:
你們最受不了父母什麼?
其中一個男生整整控訴了他媽媽8條罪狀:
得理不饒人,只談學習,動不動就嘮叨、激將、否定、情緒失控、講大道理、窺探隱私。
他想看會漫畫,媽媽給他講升學形勢。
他想出去玩會兒,媽媽白眼伺候:“就你這樣的,什麼時候也比不過你同桌。”
他心情不好,對媽媽説話大聲了點,媽媽立馬火冒三丈:
“你哪來的資本這麼大脾氣,我哪虧待你了。”
他外語成績薄弱,媽媽恨不得一天八百遍提醒他:
英語學不好,好大學上不了,畢業找工作只有被“挑”的份兒。
《讓男孩像男孩那樣長大》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們能為男孩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依賴別人的觀點和看法。
我們要給予男孩的不是有邊有角的框架,將他拘囿於有限的空間,照我們的意願成長。
而是要給他們根和翅膀,給他們足夠的養分和空間,讓他們有自信開拓自己的領地。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父母的信任和鼓勵。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講過一個“
心理免疫力
”的概念。
也就是説,我們遇到一個問題,只有解決了,我們下次再碰到類似的問題,才會有解決的信心。
男孩也一樣。
當我們的男孩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打壓他、貶低他、諷刺他,未必會像我們想象的那樣:越打壓越強大。
但是如果我們用温柔的鼓勵、誠懇的解答,給與他們足夠的尊重,讓他們知道他的努力、他的嘗試、他的改變,可以讓他們掌控自己的人生。
他們就會越努力越自信,越自信越努力。
因為“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讚美、欽佩、尊重。”
請擁抱那個扎手的刺蝟
《超級育兒師》裏有一個8歲的小男孩。
他就像一頭充滿戒備的小獸,時刻準備着對抗逼近自己的媽媽。
媽媽叫他起牀,他裝着聽不見。
媽媽強拽他起牀,他蜷着身體死命抵抗。
媽媽輔導他寫作業,他衝着媽媽大喊“不……”
媽媽批評他,他拿着筆向媽媽身上惡狠狠地戳。
媽媽好聲好氣地詢問他:“再玩多長時間遊戲,你才會寫作業。”
他用冷冰冰地眼神看着媽媽説:“玩到你死。”
被激怒的媽媽開始用手推他,他瞬間豎起全身的刺,怒視着媽媽,嘴裏發出“嗯……”的吼叫聲,用盡全身的力氣向媽媽掄起了拳頭。
他們從電腦桌前打到客廳,又從客廳打到卧室。
媽媽越傷心越憤怒,兒子越委屈越攻擊。
母子二人就像不死不休的仇人。
媽媽沒了力氣,無奈地對兒子妥協:你想玩就去玩吧。
得逞的兒子並不滿意這樣的結果,他扭下牀把手,向坐在牀邊沮喪的媽媽狠狠砸去。
這是最讓我們觸目驚心的一幕,也是最讓這位媽媽絕望的一幕。
從反抗到主動攻擊到製造工具攻擊,這代表的是孩子不同的三種心理。
而最後一種,代表的是恨。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血溶於水的母子親情變得水火不容呢?
心理學家德華.桑代克説:
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武斷的下結論,減少與孩子的衝突,贏得孩子的信任。
當育兒師攔下男孩時,男孩意外地沒有反抗。
他雖然還是一副“生者勿近”的攻擊狀態,但蜷着的手微微有些顫抖,倔強兇狠的眼神中藏着眼淚。
在育兒師的步步引導和探究中,我們才發現:
小男孩對媽媽不是抗拒,是渴望。
他豎起全身的刺,張牙舞爪,是想要媽媽不要把對爸爸的怨氣撒到他身上,好好的看看他,抱抱他。
他不聽話,他反抗,他攻擊,是因為感受不到愛,不知如何去愛,更不知如何排解自己心中的不滿、渴望、得不到。
《麥田的守望者》中有這樣一句話:
在苦苦掙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會感到一種生命的暖意。
一個孩子只有自己感受過愛,才懂得付出愛。
如果你的男孩也是那隻扎手的刺蝟,先別急着敲打他,試着找到那顆最軟的刺,進入到孩子的內心,擁抱他。
讓他卸下全身的提防,教育才真的具有意義。
請允許你的男孩脆弱
對男孩最大的殘忍,就是不停地告訴男孩:
你是個男子漢,你不可以哭。
Youtube上曾上映了一部名為《Boys Don't Cry》的短片。
從男孩降生開始,媽媽就在告訴男孩:
“沒事,沒事,不哭,不哭。”
男孩漸漸長大,爸爸教育他:
“用你強壯的雙手把玩具拿起來。”
男孩有些內向,媽媽拍拍他的肩膀説:
“我希望你可以更勇敢些。”
男孩一個人看書,一個人玩耍,當他落寞地坐在一邊哭泣時,媽媽問道:
“你為什麼要哭,請做個大男孩好嗎?”
渴望得不到滿足,委屈等不到傾訴,傷心得不到安慰。
一次次失望的疊加,男孩終於學會了隱忍。
他把拳頭揮向自己的同學,因為他不能羸弱。
他看見喜歡的女孩不敢表白,因為男孩不可以太柔和。
他玩火,他叛逆,因為男孩不能太膽小,不能被侵犯。
父母想把他培養成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結果卻變得更羸弱,更沒有擔當。
其實,早就有研究證明:
男孩比女孩更敏感,男孩體內的“GW素”,在他4歲時開始激增,其表現就是情緒激動,因而,他們更容易用最容易和最極端的形式表達出來。
如果我們強行阻止男孩脆弱,堵住男孩的情緒出口,只會讓我們的男孩積鬱成疾。
因為,
他們的情緒不被看見,他們的內心會更沒有安全感。
他們的情感不被認同,他們更不會對別人有同理心。
他們的需求不被滿足,他們也不會考慮滿足別人。
正如心理學家所説的那樣:
小時候,腦神經迴路在發展的關鍵期沒有受到適當的營養和照顧,長大後,就會成為一個不會控制情緒的人。
男孩不是天生就該勇敢堅強。
所有隱忍的情緒,都會在未來的某一刻爆發。
與其壓抑,用刻板印象要求,不如讓他們自由釋放。
一個內心被寵愛的男孩,才能成為一個情感充沛,真正有擔當的男子漢。
心理學家李雪曾講過:
給孩子最好的滋養,是確認孩子的感受。
我們想要男孩聽話,鬥狠沒有用。
“狠心”從來不是比誰“心狠”。
任何忽視了孩子內心感受的教育,都是徒勞無益的。
哲學家盧梭早就給了我們啓示:
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越遠。
如果我們還是以昨日之法教今天的孩子,我們將會剝奪他們的明天。
所以,為了我們男孩的明天,請對他們温柔一些、耐心一些、寬容一些……
把陽光還給他們,他們才會更耀眼。
共勉!
每一個男孩,都是媽媽的軟肋,也是鎧甲。
養得好聰明又紳士,養不好費心又勞神。
關於養育男孩的乾貨,這裏都有;
關於養育男孩的苦甜,我們都懂。
家有男孩,關注
@男孩派
我們的故事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