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雙全”的七旬老人,活到晚年後含淚感慨女兒和兒子差得遠

文/孕媽咪育兒經(原創丨歡迎轉載分享)
老一輩人眼中,有兒有女的人生才算是圓滿,現在自二胎政策開放以來,大家也紛紛趨之若鶩生二胎,無論是“姐+弟”還是“兄+妹”哪種組合,希望能湊成個“好”字。
人到晚年後,兒女雙全的老人漸漸明白,遇到生病的大事,一般都給女兒打電話,卻不願意麻煩兒子。或許是覺得女兒貼心?怕兒子耽誤工作?擔心兒媳不滿怪罪?知道兒子不願意孝敬?
“兒女雙全”的七旬老人含淚感慨:人到晚年,才知道生男生女差得遠
胡婆婆今年已經年過七十,育有一兒一女,年輕時候她和老伴兒女雙全,令街坊鄰居好不羨慕。
或許是出於骨子裏傳統思想作祟,胡婆婆嘴上説着兒子女兒都一樣,但仍覺得女兒始終是“外人”,所以總是對兒子會更為寵溺一些。
由於弟弟年幼,從小灌輸給女兒的思想就是“讓弟弟先玩”“給弟弟多吃點”“弟弟還小”……總而言之,就是姐姐要讓着弟弟。
女兒原本性格乖巧,再加上胡婆婆的強勢,姐姐一直也很聽父母的話,小時候讓着弟弟,長大了幫扶着弟弟,就連姐弟倆各自成家後,姐姐也時不時補貼弟弟。
“兒女雙全”的七旬老人,活到晚年後含淚感慨女兒和兒子差得遠
這幾年胡婆婆的身體也日漸衰退,有一天暈倒在地突發腦梗,住進醫院。
原本説好姐弟倆一人伺候一週,弟弟一開始還算上心,起碼能每天到醫院,可沒過一週就開始找各種理由推脱:今天領導安排任務、明天岳母生日、後天朋友結婚……
後來打電話都聯繫不到兒子,兒媳婦更是不聞不問,一眼都沒來看過。
“兒女雙全”的七旬老人,活到晚年後含淚感慨女兒和兒子差得遠
反觀被胡婆婆視為“外人”的女兒呢?
任勞任怨地給老母親翻身、擦洗、按摩,每天變着花樣做飯菜,在病房裏不厭其煩地陪着聊天。
住了一個多月的醫院,讓胡婆婆認清了自己這一雙兒女的“真面目”。
一邊罵着不孝順的兒子,一邊愧對日夜守在牀邊的女兒。而女兒也明白母親的心意,只是説了一句“您是我媽呀,我不伺候你誰伺候。”
直到那時,胡婆婆才含淚感慨:兒女雙全有啥用?生男生女的結局真的不一樣,人只有活到晚年才明白這個真諦,回憶到這幾十年來,對待女兒和兒子的種種,她也後悔了。
“兒女雙全”的七旬老人,活到晚年後含淚感慨女兒和兒子差得遠
“兒女雙全”的老人,晚年能得到兩份回報嗎?恐怕是“無福消受”
現在的很多父母,即便是兒女雙全,但卻無福消受兒子和女兒的兩份回報。
或許還對兒子有着格外的厚待,可是人到晚年才發現,真正在身邊盡孝的,大多都是女兒。
(1)父母年輕時候種下“因”,活到晚年結下了“惡果”
雖然重男輕女的思想已經有所轉變,但是畢竟在中國人思想裏深深根植了幾千年,一時間要求完全平等,其實並不現實。
所以,還是有很大一部分父母仍然認為:只有兒子是自己的,女兒始終是外人。
在孩子小時候,由於父母的差別對待,兒子反而會更加理直氣壯地享受,父母老了也不會多麼上心。
如果被差別對待的女兒人性善良,最後還是不忍看着父母受苦受難,承擔着大部分贍養父母的重任。要是當年父母把女兒的心傷得夠深,那麼老人的晚年生活,可能面臨着無人贍養的局面,老人也別怪女兒不孝,畢竟是你年輕時種下的因,這才結了惡果。
“兒女雙全”的七旬老人,活到晚年後含淚感慨女兒和兒子差得遠
(2)女婿和兒媳同樣的“外人”,起到的作用差別卻很大
女婿和兒媳,同樣是“外人”進家,可是説不上為什麼,每個家庭中的這兩個“角色”,都存在着一種無解的差別。
一般來説,兒子照顧自己父母,兒媳就會有百般不願意和推託,甚至會在一旁吹“枕邊風”。而要是換作女兒孝敬自己父母,同樣作為配偶的女婿,很少會表達出不滿的情緒。
“兒女雙全”的七旬老人,活到晚年後含淚感慨女兒和兒子差得遠
當然,凡事都不能一概而論,孝順的兒子也不在少數。
只不過在兒女雙全的家庭中,父母嘴上説着兒子女兒都一樣,甚至會特別厚待兒子,但往往更多地承擔給父母養老責任的,都是女兒,這是不爭的事實。
討論話題:各位,你們認為兒女雙全的家庭一定幸福嗎?人活到老年之後,兒子和女兒誰承擔贍養責任更多呢?
PS:本文配圖來自網絡,和內容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91 字。

轉載請註明: “兒女雙全”的七旬老人,活到晚年後含淚感慨女兒和兒子差得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