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生的寶寶除了哭,並不會其他的表達方式,而在許多育兒問題上,新手爸媽又完全沒有經驗,所以經常摸不着頭腦。
比如新生兒的冷熱問題,就經常讓家長們迷惑。
朗朗的寶寶是3月底出生的,一直以來,朗朗經常糾結一個問題,就是給寶寶穿多少?蓋多厚?
朗朗聽説寶寶的體温比媽媽略高一些,可能會怕熱,如果穿或蓋得太厚,孩子容易出汗不適。
而朗朗的婆婆則説,4月正是我們北方停止供暖的日子,天氣還不暖和,如果寶寶穿蓋太少,很容易着涼。
於是,朗朗按照婆婆的意見給寶寶穿上了長衣長褲,並蓋上了厚厚的被子,結果晚上寶寶就開始一個勁地翻身。
由此看來,在寶寶是冷是熱的這個問題上,家長們一定要弄清楚才不會好心辦壞事。
小嬰兒會比大人更怕冷?
事實上,“小嬰兒會比大人更怕冷”這一説法,其實是不正確的。
小嬰兒是冷是熱的問題不可簡單判斷,由於他們的中樞神經發育不完善,還無法根據周圍的温度調節自身温度,因此,小嬰兒是既怕冷又怕熱的。
因此家長們要根據季節、氣候、室內温度等綜合考慮,並及時為寶寶增減衣服和被褥。
與此同時,家長還可根據一些寶寶的身體特徵來判斷孩子所處的温度是否合適。
想判斷孩子的“冷熱”,家長們要掌握好小竅門
一般説來,成年人通過出汗、自身的温度、是否打噴嚏等因素來判斷冷熱,而小寶寶還不可完全以成年人的標準來判斷。
▲寶寶手腳摸起來涼不代表身體冷
由於小寶寶自身的循環速度不及成年人,因此小手小腳經常是摸起來有點涼的,但這並不能代表家長就能簡單判斷他們身體是否寒冷。
▲打噴嚏不意味着寒冷
寶媽們一定想不到,小寶寶由於鼻毛未長出,缺少了這道天然的屏障,因此在面對刺激的氣味或粉塵時,出於自我保護,便可能打起噴嚏來,這也不意味着寒冷。
▲頸部與後背的温度更適合成為判斷孩子冷熱的標準
如果寶媽想要判斷寶寶的冷熱情況,建議直接撫摸寶寶頸部和後背。如果寶寶後頸部已經出汗了,證明寶寶很熱了,如果過涼,那麼就要為寶寶增加衣物了。
“適當添減衣物”是門學問,而如何計算孩子的“適中温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適當添減衣物是有講究的,因此我們要找到孩子的“適中温度”。
有兒科醫生指出:適中的温度,是指皮膚在裸露的狀態下最適合嬰兒的環境温度,其具體計算公式是這樣的:
新生兒出生一週內適合的温度是36.6-0.34(出生的胎週數-30)-0.28*出生的天數。
而出生一週後的寶寶適合温度則是36-1.4*體重(公斤)-0.03*出生天數。
通常這個公式可以得出,月齡越小的寶寶感覺舒適的温度要略高於月齡大一些的寶寶。而當寶寶到了一定的月齡後,身體發育已經完善後,對温度的適應性也就穩定了。
在這個基礎上,採取“洋葱穿衣法”更容易讓孩子順利度過換季
現如今正處於季節交替階段,温度起伏多變,因此父母為寶寶穿衣時,在綜合了“適中温度”後也可採取“洋葱穿衣法”。
即由內到外,由少到多地增加衣物,而不是穿着過厚的內衣,再套上厚厚的外套。
如果家長帶着寶寶外出,讓寶寶穿得與自己差不多薄厚就可以了,同時建議再多帶一件外衣,冷了就穿上,熱了就脱下。
育兒小貼士:
我們小的時候,真是有一種冷叫爸媽覺得我們冷。明明是春天,我們還經常裏三層外三層地包裹着,到了冬天,衣服穿得更像是個小“肉粽”。
家長們只注重保暖,而忽略了透氣,這同樣會影響孩子對於温度的感知能力,並不利於孩子的健康發育哦。
每日一問:你還有什麼判斷孩子冷熱的好辦法嗎?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