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當心中毒!無特效治療藥!謹慎食用這種“美味”

由 甫全勝 發佈於 健康

隨着氣温逐漸升高,沿海海域“赤潮”進入高發期。沿海的貝類因“赤潮”蓄積毒性,食用後極易引發中毒事件。在此,福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提醒廣大消費者:科學認識貝類毒素,謹防食用貝類風險。

貝類鮮香美味,深受大眾喜愛。我國沿海貝類有4000餘種。常見的有貽貝(又叫海虹、淡菜等),海螺、蛤蜊、牡蠣、扇貝等。

貝類本身不產毒,有毒藻類是元兇

貝類本身不產生毒素,但如果其攝食了有毒藻類或與有毒藻類共生,則可能在體內蓄積毒素,形成貝類毒素。貝類毒素無色無味,在貝類體內呈自由或結合狀態,主要貯存在貝類的消化器官中,如果染毒的貝類被人食用後,貝類毒素會在人體內迅速釋放而導致中毒。

不同貝類對毒素的蓄積、代謝和排除能力存在很大差別,貝體內毒素含量存在明顯的地域性和季節性差異,尤其是當有毒“赤潮”發生時,貝類體內更易蓄積毒素。

常見毒素分四類,均無特效治療藥

根據中毒症狀的不同,常見貝類毒素主要分為四類,即腹瀉性貝類毒素(DSP)、麻痹性貝類毒素(PSP)、神經性貝類毒素(NSP)和記憶缺損性貝類毒素(ASP)。目前,我國貝類毒素中毒主要以腹瀉性和麻痹性貝類毒素為主。

腹瀉性貝類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狀是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麻痹性貝類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狀是口唇刺痛和麻痹,並擴散至面部、脖子、肢端,伴有頭痛、暈眩、嘔吐、腹痛、腹瀉等,嚴重者會停止呼吸、窒息死亡。神經性貝類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狀是肌關節無力、冷熱感覺顛倒、説話吞吐困難等。記憶缺損性貝類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狀是頭暈、眼花、短期記憶功能喪失。目前,所有貝類毒素引發的中毒均無特效的治療藥物。

毒素不易被破壞,科學預防是關鍵

貝類毒素不會使貝體發生肉眼可見的變化,通過顏色和氣味並不能判斷其是否已染毒。煎炒、水煮、高温、高壓等常用的烹飪方法也不能完全破壞貝類毒素。所以,預防和及時對症治療是減輕貝類毒素危害的主要方法。

把好採購關
消費者在購買貝類時,要選擇到正規的超市或市場,不購買來自“赤潮”地區的貝類。

把好捕撈關

沿海地區居民不要在有毒“赤潮”預警期間“趕海”捕撈或採食貝類,平時也不要在排水口(如電廠冷凝水、生活污水)附近海域採集、捕撈貝類。

把好食用關

食用貝類時要去除消化腺等內臟,每次食用量不宜過多。食用後如出現噁心、嘔吐、腹瀉、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狀,要立即就醫,以免貽誤病情。

【小貼士】

赤潮是指海洋中某些有毒浮游藻類等在一定條件下暴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種海洋生態異常現象。

趕海是指居住在海邊的人們,根據潮漲潮落的規律,趁退潮時,到海岸的灘塗和礁石上打撈或採集海產品的過程。

(供稿:福建省市場監管局)

文字編輯/八雨

美術編輯/水川

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

【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