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先生在晚年,曾對秘書説過這樣一番話:
“娶太太,一定要受過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別的方面有缺點,但對子女一定會好好管理教養的。
母親有耐心,孩子沒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親的沒有耐心的關係。”
也許在胡先生的年代,受了高等教育的母親都比較有耐心。
但如今我們都知道,有耐心的母親未必都受過高等教育,所以上面一段話的關鍵詞是“耐心”,而不是“高等教育”。
朋友的母親是一位老師,她從小就在母親嚴厲的責罵聲中長大,甚至成年以後也經常受到喝斥。
有一次和母親大吵了一架後,她流着淚説,真羨慕別人有一個温柔的媽媽,等自己以後有了孩子,一定會耐心教育,絕不大聲呵斥,遇到什麼事兒,也要用平靜的語氣和孩子商量好。
童話大王鄭淵潔説:母親的含義是影響,對孩子的影響既有先天植入,也有後天滲透,並貫穿孩子身上的每一個細胞。
有耐心的媽媽,孩子會有親密溝通的能力
父母每次發脾氣,都是在截斷孩子和你深入溝通和可能,也讓孩子失去學習如何跟別人進行親密溝通的機會。
楊絳先生在《回憶我的母親》中寫道:
我媽媽忠厚老實,決不敏捷。如果受了欺辱,也從不計較,不久都忘了。她心胸寬大,不念舊惡,所以能和任何人都和好相處,一輩子沒一個冤家。
母親對事待人柔和,對待自己的孩子也一樣情緒平和。
媽媽的好情緒也影響了楊絳先生,她歷經苦難仍然隨遇而安、寵辱不驚,還用明媚樂觀陪伴錢鍾書先生,教育出優秀的子女。
真正完美強大的父母,不是有多麼出色的成就,而是對孩子有足夠的包容、信任、自由,以及學會放手、學會示弱、靜待花開的那份耐心和從容。
有耐心的媽媽,教育出來的孩子會更積極
耐心意味着更平和,更從容,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下長大,接收到更多的是正能量,在他的小腦袋裏,世界是更加陽光的,他對待人生,對待事物的態度也會更加積極。
反之,動輒對孩子發脾氣,容易導致孩子離你越來越遠,產生隔閡。而且孩子的心靈還非常脆弱,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發脾氣,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從而不願意和你交流,甚至還會記仇。
心理學家羅傑斯對愛的定義,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如果父母做到對孩子的真正的理解和接納,而不是強將自己的意志加在孩子身上,這才是真正的愛。
六十分的父母是最好的狀態,留有一點空白,或許就會有新的機遇,也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更多的可能性。
媽媽就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媽媽的影子。
我家小猴子四歲半,馬上快五歲了。
小猴子出生後,我和他爸都上班,為了把小猴子放身邊,我們請來了奶奶來北京照顧小猴子。
奶奶特細心、體貼,把小猴子的日常生活照顧得很好,不過奶奶也喜歡大包大攬,我和他爸平時根本插不上手。
小猴子特別親奶奶,自打一歲多斷奶之後,就白天黑夜跟着奶奶,跟我和他爸反倒不怎麼親。我和他爸為了維繫和諧關係,雖然知道老人會溺愛孩子,但為了照顧老人情緒,還是選擇了放手。
然後問題就來了。
所謂“偷過的懶,總有一天要還”,説的是一點沒錯。
小猴子快四歲時,上了幼兒園,奶奶回了老家,去照顧她另一個小孫女去了。我和寶爸正式接任了照顧小猴子的職責~
然後我就發現,根本沒辦法跟小猴子和諧相處啊,因為他就是個“狼牙棒”,脾氣又臭又硬又扎人,簡直比祖宗還難伺候。
我們和小猴子之間,經常會陷入各種莫名其妙的“戰爭”之中,而且還是持久戰。
問題篇
經典場景之1:
猴:媽媽,給我拿水!
我:你都長大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你自己拿啊!
猴:不行,我就要你拿!
我:你自己拿!
猴:不行,就要你拿~
然後,就是沒完沒了的哭鬧、撒潑打滾。
經典場景之2:
猴:媽媽,我要小汽車
我:小汽車咱們不是剛買過一個嗎?
猴:不行,我就要一個紅色的小汽車,跟誰誰誰的一樣。
我:那我們改天再買吧,你看今天太晚了,超市都下班了,而且外面還下着雨~
猴:不行,我就要現在買,你就要給我現在買~
然後,就是沒完沒了的哭鬧、撒潑打滾。
別以小猴子就這兩下,那還稱不上“狼牙棒”,除了“我要”“我就要”“馬上”之外,小猴子還有特別多“古怪”的行為。
經典場景之3:
有一次,小猴子放學回家,我騎自行車馱着他,快到家時,他手裏拿着一個從地上撿的小玩具掉了,我已經騎出去好遠了,可小傢伙堅持讓我停車,倒回去,撿起來。我本來氣不打一處來,覺得那麼個破玩意兒撿它幹什麼,但想到也許孩子真喜歡,我就推着他,倒回去,把小玩意兒撿了起來。然後距離門口其實也沒幾步了,我就沒再騎車,而是推着車回到了單元門口。
沒想到小猴子又不幹了,他非要我再倒回到撿東西的那個地方,騎車騎回家,還用他的小手捶我。我這氣,騰一下就上來了。
我恨恨地把小猴子從車上拎下來,車子一放倒,頭也不回地就要自己上樓。小猴子緊緊抓着我的衣服,一邊哭嚎,一邊把我往回拽,這時候過來兩個老太太,用奇怪的眼神打量我,那眼神就像是在看一個惡毒的後媽虐待自己的繼子一樣,可明明我才是受害者呀!
這還不是最過分的,最過分的還在後頭呢!
經典場景之4:
有一次,還是小猴子從幼兒園放學回家,我牽着他走在小區的路上,身後過來一輛汽車,我使勁拉了小猴子一把,把他拉到路的一邊,對他説:往邊上走走,不然會被車撞到的。我當時的語氣稍微有點急了。
誰知,小猴子居然來勁了,看見前面緩緩來了一輛車,就掙脱我的手,直直地要往車上撞,還一邊走一邊恨恨地説:“我喜歡被車撞,哼!”
我當時的心吶,哇涼哇涼的,心想,我該不會生了個傻子吧?
以上,就是小猴子這個“狼牙棒”的“英雄事蹟”,話説回來,他的英雄事蹟可是海了去了,遠遠不止這些,只不過這是比較典型的幾個場景而已~
傳統方案 原因分析篇
針對以上這些情況,我通常有三種處理方法:一是我心軟,妥協了;二是他爸打他一巴掌後,我心軟,妥協了;三是實在滿足不了的情況下就熱吵或冷處理。
但是,熱吵和冷處理都有弊端,有那麼一兩次,我堅持沒妥協,一直任小猴子哭鬧,可小猴子居然真就一直哭鬧,持續了整整一小時有餘,最後哭得一度哽咽,簡直快要背過氣去了,把我心疼的,最後還是因為拿出新玩具轉移了注意力,這件事才算了結。之後,這種方法我就能不用就不用了,作為一個家庭教育從業者,我覺得這樣的方法太簡單粗暴,也太傷感情了,沒辦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那怎麼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呢?為了找到答案,我學習了大量心理學、教育學相關知識。最後從心理學上獲得了一些啓發。
孩子為什麼會特別固執,會撒潑耍賴?就我看過的理論,再結合我對小猴子的觀察,原因有兩點:
一是,他的需求和意志,長期被忽略或壓制,所以他用歇斯底里的方式,來捍衞自己的主權和需求
二是,他不確定父母是不是愛他,所以用故意搗蛋的方式,來一遍遍確認你是愛他的
後來,我反思我們對待小猴子的方式,發現,這兩條居然全中了。
小猴子之所以這麼激烈地“我要”“我就要”,確實跟我們過去經常故意忽略他的需求和意志有關。
奶奶帶他的時候,就經常不自覺地“強迫”他。比如,每次吃飯,他都已經不想吃了,奶奶還在一口一口喂,有時候,他明確表示不吃了,奶奶會趁着他玩玩具不注意的時候,把一口吃的送到他嘴邊,他習慣性地吃了以後,發現不對勁,就會特別氣惱。
還有,晚上奶奶經常給他把尿,不尿出來就不撒手,在反抗了多次無果以後,為了能夠儘早“完成任務”,他只好沒尿也要硬擠出來幾滴。
到了我和他爸這裏也是一樣。有時候他想讓我跟他一起玩個什麼東西,我們因為顧着看自己的手機,就各種敷衍,“嗯”“啊”“好的”“一會兒”;有時候他想讓我幫他做個什麼事情,我因為懶得動,就找理由搪塞過去了,“那個東西不好玩,我們別玩了”,“媽媽今天腿有點疼,明天再幫你啊!”
就是這些事情,讓小猴子發現,無論奶奶也好,還是爸爸媽媽也好,都不會認真對待他的需求。他只有通過特別極端地大吵大鬧,才能讓我們注意到他,尊重他。
這就是小猴子變成“狼牙棒”的原因,不是他自己要成為那樣,而是我們把他塑造成了那樣!
1.對於孩子不是很過分的要求,能立刻滿足,就立刻滿足
比如,有時候小猴子會讓我跟他一起玩汽車,或畫畫,或捏彩泥,如果我沒有其他重要事情,哪怕再想玩手機,也忍一忍,先陪他玩一會兒。
有時候,很晚了,他還想聽故事,我會忍住埋怨,跟他約定再講一個就睡覺,然後聲情並茂地給他講。
有一次,我騎自行車載小猴子回家,剛到單元門底下,小猴子不高興了,就是不下車,説“你騎得太慢了,我想要快速的,你給我倒回去~”我本來想發火的,但轉念一想,他想要坐快點的自行車,這也沒錯呀,只不過我覺得麻煩而已,並不過分。於是,我立馬調轉車頭,跟他説:“走,媽媽帶你兜一圈兒”。奇怪的是,我這麼説了之後,小猴子反而不堅持了,我車頭剛調過來,他自己就從後座上爬下來了。
那對於那些孩子明明自己能做但非要你做的事情要滿足他嗎?我的觀點是,可以滿足他,但要告訴他,你是因為愛他所以幫他,而且愛是相互的,這次你幫他,希望下次他可以幫你
比如,小猴子有時候會特別喜歡“支使”我,明明水杯就在旁邊,走兩步路就能夠到,他偏偏不動,讓我給他拿。這時候我要不拿,就又會引發一場親子大戰。我現在的處理方法是,我會開開心心給他拿,但拿完之後會跟他説:“我幫你拿了水杯,你會感謝我嗎?”小猴子會略帶嬌羞地説“謝謝”,我會接着説:“那下次你也幫我拿,好不好?”小猴子:“好的”。
2.對於有些沒辦法立刻就滿足他的需求,曲線救國,變個法兒地滿足他
比如,有一天晚上,外面下着雨,小猴子突然説,要買“護欄”(一種玩具),而且“馬上就要”。我跟他解釋了一通,告訴他,外面天下着雨,而且晚了,超市關門了,他不聽,一直鬧。後來我靈機一動,跟他説,“不如媽媽給你做個護欄吧,媽媽做的可比買的要酷多了。”
然後,我就用硬紙和膠棒糊了下面這個東西。
小猴子居然開開心心地把玩了老半天,再也沒提買護欄的事情。
到最後有話説:
孩子長大過程中,很多方面都在不經意間影響着他們,可能有些家長們覺得“來得及”的事情,其實早就應該被提上日程了,教育孩子不能總是“等一等”,要及時才能有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