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父母來説,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就是最大的心願。尤其當孩子經常生病,被迫成為藥罐子的時候。
孩子經常生病,和免疫力弱有關係。
很多寶媽會發現,寶寶在出生6個月之後開始變得愛生病,回想一下你家寶寶是不是這樣呢?
按理説寶寶剛出生時,不應該是他人生中抵抗力最弱的一段時間嗎?
其實,在寶寶出生時,他會從媽媽那裏得到一部分抗體,可以保護寶寶一段時間,所以有人説寶寶剛出生時,他的免疫力和媽媽幾乎是一樣的,這樣想想還挺感人。
而到了6個月,寶寶出生前所攜帶出來的抗體隨着時間慢慢減少,而新的抗體還沒有出現,就會出現一個免疫系統的薄弱期,孩子容易隔三差五地感冒發燒,大人只能經常帶着孩子往醫院跑。在醫院,人流密集,而且都是病人,寶寶抵抗力又弱,還可能再次被感染生病,所以病情會反反覆覆,讓人頭疼不已。
所以説,出生6個月左右,這是寶寶第一個免疫系統的薄弱期。
第二個薄弱期,是剛剛給寶寶斷奶後。
新生兒的免疫能力從哪兒來?
一是來自於母體時期攜帶的抗體,二是來自於母乳。母乳也是寶寶獲取免疫力的重要途徑,其中含有大量的免疫蛋白和抗體,可以增強寶寶抵抗力,這是配方奶所無法提供的,所以吃母乳的寶寶往往更不容易生病。
當然,這也和配方奶餵養容易出現餵養不當有關係。
而對於母乳寶寶來説,斷奶之後,來自母乳的保護盾就失去了,他會有一個不適期,這個階段寶寶免疫系統也比較薄弱。
這也是母乳協會包括世衞組織建議母乳餵養最好喂到2歲的一項原因。
但孩子總歸會有斷奶的一天,斷奶之後,寶寶自己的免疫力需要儘快建立起來。
第三個薄弱環節,是寶寶剛剛進入幼兒園的這段時間。
3歲以前,寶寶生活的環境相對簡單,人也不復雜,所以寶寶能接觸到的東西相對較少。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是寶寶踏入社會的第一步,不僅意味着生活方式的改變,對孩子的免疫系統也是一個極大的衝擊。
幼兒園小朋友多,一個生病,半個班的小朋友接下來可能都得請假看病,所以很多孩子每年幼兒園開學的時候都要病一場。
總的來説,孩子的免疫系統是在不斷髮展的,但是在人類整個生命週期中,免疫系統在不同時期也會出現重大的變化,瞭解這些變化,才能讓我們更好的響應哥哥年齡段的特定需求,而在一些關鍵薄弱期,則需要父母加倍注意。
免疫系統對寶寶之所以這麼重要,是因為如果孩子在嬰兒期免疫系統發育受到損害,這將會對今後免疫系統的功能造成重大影響。
那麼,免疫系統都受哪些因素的影響,怎麼提高孩子的免疫能力呢?影響免疫力水平的,有個體因素,有生活習慣的影響,還有膳食營養因素等多個方面。
提高免疫力,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按期給寶寶接種疫苗。
每個寶寶出生後,家長都會拿到一個免費疫苗接種本,拿着這個本,按時給寶寶接種疫苗,這是最必要的免疫手段了,一類疫苗一定要給寶寶接種,至於一些自費疫苗,可以選擇打,沒有條件的也可以不打。另外,每年換季、入學這些流感高發期,可以選擇給孩子打流感疫苗,秋季腹瀉高發期,還可以給孩子打輪狀病毒疫苗。
第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好的生活習慣,是健康的必要條件,需要做到睡眠充足、作息規律、飲食規律、保持運動等等。
嬰幼兒睡眠時間比成年人要長很多,剛出生每天需要18-20小時,6個月後,睡眠時間也要儘量維持在15小時左右,充足的睡眠對孩子保持健康和良好發育有着重要意義。
寶寶不同發育階段,引導他做相應的鍛鍊,比如抬頭、翻身、爬行、走路等等,多到户外鍛鍊,曬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利於寶寶免疫力的發展。
第三,營養均衡,這一點尤為重要。在影響免疫力水平的因素中,攝入足夠、均衡的營養,這一點顯然是非常關鍵的。
輔食添加後,免疫力的提升和膳食健康息息相關,斷奶後,膳食營養更為重要。
一定要保持食物多樣,多吃水果和蔬菜,奶類、豆製品、堅果類,這些也是日常膳食容易缺乏的種類。
這份經典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膳食寶塔圖”當中建議:
每天一份盒裝牛奶或酸奶;
大豆或堅果類一拳頭(根據自己的拳頭大小);
魚蝦、肉類各一掌心;
雞蛋一個;蔬菜一盤;水果如蘋果、橙子2-3個;
全穀物即主食2-3拳;
對於大部分家庭來説,僅僅通過日常膳食,很難滿足人體對微量元素的需求,這是一個挺遺憾的事實。
孩子的膳食結構,取決於一個家庭的飲食習慣,比如北方的家庭飲食習慣是以麪食為主,內陸的家庭較少吃魚、蝦等海鮮河鮮,這些都是家長們需要調整的。
不光是為了孩子的健康,也是為了全家人的健康。
免疫力的提高,不僅要靠間接的膳食補充,或者是經被動的生病從而促成適應性免疫,而是要靠主動式免疫,讓孩子和家人獲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