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涵露微微
很多父母都有這種體會:
脾氣本不大,
遇娃卻易燃易爆炸。
美國一位心理學博士研究發現,
近70%的父母,每週至少會朝孩子吼5次。
可發完火,等孩子睡下,
看着他熟睡的天使面龐,
你又後悔自責,怪自己沒壓住火;
可下一次娃作妖,
你又忍不住分分鐘破功,
於是陷入發怒與懊悔的循環中。
其實發脾氣並沒有那麼嚴重,關鍵是看——
怎麼撒。
01
父母將壞情緒視作洪水猛獸
孩子也會因此焦慮不安
父母要憋住自己的脾氣嗎?
其實,孩子是最敏感的,
父母的壞情緒是藏不住的。
有一次,表嫂在陪女兒小旭背課文時,她總在同一個地方卡殼,表嫂又急又氣,卻不敢責怪怕影響他,就壓抑着怒火去煮飯。
裝着一肚子火的表嫂,結果燒的菜太鹹了。
她雖然沒發怒,但家裏氣氛卻像暴雨前夜,讓人透不過氣。
後來每次只要一生氣,她就去做飯,結果不是太鹹,就是太淡。
而且表嫂還會嘟囔兩句:
“菜不好吃可別怨我,”
“我可沒生氣,別説我脾氣臭。”
那之後,小旭一旦發覺母親煮菜不合胃口,就會警覺地自省:
是不是哪裏沒做好?
這就成了個惡性循環:
表嫂在小旭學習出錯的時候,不自覺地還原他卡殼的場景;
表嫂的焦慮,讓小旭也跟着緊張,出錯更為頻繁。
很多父母也會像表嫂一樣,內心明明是想要發脾氣的,但卻強壓着火保持平靜。但這種“平靜”也不是真正的“不生氣”。
心理學有一個現象,叫「目的性顫抖」:
平日熟練穿針引線的工人在比賽時,因為獎懲機制的刺激,過度全神貫注的努力,線反而越不容易穿入。
試想一下,工人會因過度緊張,在工作的流程中出錯。
父母也會因太過繃緊,陷入“目的性顫抖”,在親子關係中如履薄冰。
實際上,孩子在接收到父母的真實情緒,知道最壞的結果後,反而更能集中精力去解決當下問題;
而不用擔心父母會在隱忍中突然爆發,時刻小心翼翼,如臨深淵。
努力經營穩定和諧的親子關係,是沒錯;
但若一開始便過度追求結果,稍有情緒便如驚弦之鳥,只會過猶不及。
還將讓孩子陷入另一個極端。
02
父母隱藏在心裏的情緒
就是在給孩子的未來埋雷
培養一個“好脾氣”的孩子,真的好嗎?
看過一段網友的自述:
從小我爸媽就説,男子漢大丈夫,無論遇到什麼事,第一不能哭,第二不可以發火。
為了培養我的氣量,他們也從不會在我面前發火。
我這些年幾乎從不發脾氣,對任何人和事都採取最温和的態度。
對討厭的人相敬如賓,即使談了戀愛,也從來不捨得付出太多,永遠愛自己比愛別人多。
與其説我温和,不如説我冷血,幾乎沒有真實情感的存在。
看到這裏,我不免心頭一顫。
的確,那些將負面情緒視作有害的家庭,孩子只能單一地接受好脾氣的存在;在日後人際交往中,也會剋制情緒,任何喜怒哀樂都不表現出來。
為了避免與身邊的人發生摩擦,便不敢靠得太近,不付出太多,只維持着表面和氣。
當真實的感受被長期壓抑後,便漸漸失去了感受情緒、表達情緒的能力。
家長不發脾氣是一種修養,但是允許孩子合理發泄脾氣,是一種智慧和格局。
每個人的情緒,都像流動的活水,源頭在內心。
若源頭被人為地設置了障礙,水一旦繞不過障礙,便會迴流到源頭。
也就是説,當孩子長期隱藏自己本該流動出去的情緒,便會讓情緒迴流,加諸自身。
這種情緒積壓到一定程度,便是摧毀孩子的開始。
實際上,情緒的好壞兩面,就如同鏡子的兩面無法分割。
不刻意掩蓋情緒,也允許孩子有自己真實的情緒外露,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情緒教育。
03
怎麼正確發脾氣?
情商高並非是指不發脾氣,而是要合理地發脾氣。
讓自己的情緒可以順暢地表達,舒服地做自己,才能讓自己和世界都開心。
這所有情緒,也包含了負面情緒。
怎麼合理地發脾氣呢?
比如説:
加班很晚才到家,孩子作業一個字沒寫,還將零食、玩具撒一地等你收拾;
一道題講了10遍,他卻在第11遍,錯出新思路;
和老闆電話溝通工作,熊孩子在旁發出各種噪音不説,還毫無徵兆地一把搶過你的手機......
這種情況下,你可以適當提高分貝,切換到嚴肅表情,但請謹記生氣不是目的,解決問題才是。
以下四個原則請謹記:
❶ 發脾氣時,客觀描述事實
直接指出孩子的錯誤:
“你不該將顏料塗到桌布上,
“不要把鼻屎到處亂擦”……
並在結束時,對孩子發出正向指令:
“以後鼻屎請用紙擦掉”。
孩子在成長階段,仍處於單線思維,不能像大人一樣發散思考,你説得過多,只會讓他模糊要修正的重點。
❷ 發脾氣時,不轉移矛盾
不要為了快速解決問題,去拿捏孩子的軟肋。
明明是惱火孩子考試分數不理想,卻將孩子辛苦搭建的樂高摔得稀巴爛,以示懲罰,這將嚴重損傷親子關係。
尤其是在你要語言侮辱或者體罰孩子時,請及時暫停,恢復冷靜後再處理。
❸ 共情成長,換位思考問題
忍五秒再發怒,你可能會發現:
熊孩子用你最喜歡的口紅在紙上亂畫,可能是要給你畫一個愛心;
握筆姿勢老不對,是肢體協調能力未發育完全,也許不是故意唱反調......
對孩子多一點共情和信任,才不會因代入自己的思維,一看娃就來氣。
❹ 發完脾氣,別忘了抱抱他
比起我們突然爆發的情緒,孩子更擔心我們因他的不完美,不再愛他了。
不要以“你再這樣,我就不愛你了”去威脅孩子順從;
在矛盾結束時,明確告訴孩子“雖然我剛才非常憤怒,但媽媽會和你一起改正,過程也許有些慢,但爸爸媽媽會永遠陪着你,愛你。”
這種反饋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尤為重要。
在我們不可避免地發生矛盾時,愛便是讓我們冰釋前嫌的紐帶。
這樣,孩子既能感受到平靜情緒的滋養,也不會恐慌偶爾的情緒崩潰。
未來人生的每一步,才能走得更加篤實、舒展、堅定。
—— End ——
作者:涵露微微,與你一起解讀人生百態,不燉雞湯,卻暖暖戳中心懷;不犀利,卻直擊本質。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