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謹防一味滋補“雪上加霜” 脾胃病科週末患者增加

由 湯生 發佈於 健康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户端

冬令宜進補,但不是人人都適合滋補。12月25日,記者獲悉,近日,蘇州中醫專家表示,近期有不少脾胃功能弱的市民,因對“補脾胃”理解偏差,採取了不當的冬補方式,結果適得其反。

“在脾胃病科門診上,近年來有個較大的變化:週六、週日來就診的患者數量顯著增加。”全國名老中醫藥專業學術經驗繼承人、蘇州市中醫醫院脾胃病科主任中醫師朱惠萍表示,一方面,患者多為青壯年,工作日沒空來醫院,需關注消化系統疾病的年輕化趨勢;另一方面,病情可以拖到週末再就醫,一定程度上説明他們患的消化系統疾病多為慢性。

朱惠萍告訴記者,上述就診患者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脾虛者。“脾作為五臟之一,在人體生命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但中西醫對脾的認識存在很大差異。”她進一步介紹,在中醫學看來,脾主運化、主統血,被稱為“後天之本”“中焦之樞紐”“氣血生化之源”,與人體的生長髮育有着極其重要的關係,更有“脾不可傷也,傷之則死”的論斷。而在西醫學看來,脾臟是人體過濾和儲存血液的免疫器官之一,如果發生病變甚至可切除,這與中醫觀點大相徑庭。

特別在《內經》等醫籍中提到,脾對水谷等飲食物的“運化”作用,是生長髮育的能量和物質基礎,不可替代;同時脾通過這種作用與四肢、肌肉、口、臟器等產生一系列密切聯繫。後世醫家李東垣更是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重要觀點,強調治療諸病均需注重健脾理脾。

“中醫所指‘補脾胃’,並非一味滋補,而是讓脾胃運化吸收功能更順暢。”朱惠萍表示,冬天是脾虛者“雪上加霜”的高發期。不少市民為“補脾胃”,未經辨證盲目網購膏方滋補,服後“虛不受補”,反而阻礙運化,吃不下飯或是拉肚子。她建議這類人羣在進補前先調整脾胃功能,比如吃膏滋藥前可服用“開路方”,“理順”脾胃運化,助力膏方更好發揮效果。

從全國名老中醫黃一峯,到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任光榮教授,再到江蘇省名中醫葛惠男教授……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重點臨牀專科,蘇州市中醫醫院脾胃病科歷代領軍人物堅持傳承、創新、發展吳門醫派學術思想和經驗,堅持中西醫並重,專科建設日益深化,學術水平和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多年來,該院開發了不少簡、便、廉、驗的“明星自制藥”,受到市民歡迎。其中,與脾胃病相關的有健脾合劑、消化合劑、胃炎丸等。“前二者屬於健脾經驗方,適合脾胃功能較差的市民;後者則針對性更強,適用於萎縮性胃炎的治療。”朱惠萍表示,脾虛者還應積極調整飲食結構,水果涼物、甜膩食品少吃,以防滋膩礙胃;同時注重情志護理,避免精神高壓、思慮複雜,以防加重脾胃不適。(胡豔)

來源:荔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