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帶娃去打針,娃瞬間秒變“戲精”,網友:只怪打針的前奏太長

相較於成人,孩子的承痛能力往往會比較低一些,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許多孩子對打針有種天然的畏懼感。每次家長帶他們去醫院接種疫苗,又或者是打吊針和退燒針,都是老大不情願的樣子,更有甚者,還會為了逃避打針,而大哭大鬧,讓父母不知如何是好。

爸爸帶娃去打針,娃瞬間秒變“戲精”,網友:只怪打針的前奏太長

前段時間,有位網友在微博上上傳了一段視頻。視頻中的寶爸正帶着寶寶去醫院打針,寶寶則窩在爸爸的臂膀裏,一副驚恐的可憐模樣。另一邊,護士小姐姐正握着寶寶的小胳膊,然後將酒精均勻地塗抹在皮膚上,為打針做準備,不過,這針頭還沒扎進去呢,寶寶的眉頭就皺起來了,而且還使勁兒地把頭別過去,大有一種“不忍直視”的感覺。

看完這個視頻之後,網友們紛紛評論:

網友A:我們這邊都是針頭直接插進去狠狠地按一下,然後無情地拿出來,那些人根本不會温柔地看孩子。

網友B:要是所有的護士都像這個小姐姐一樣打針,我兒子恐怕要哭死了。

網友C:哈哈哈眉眼之間全是戲,打針前奏太長了,寶寶光等心裏可能都很害怕。

爸爸帶娃去打針,娃瞬間秒變“戲精”,網友:只怪打針的前奏太長

其實,如何讓寶寶克服心理對打針的恐懼感,還真的是一門學問。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弄清楚的一點是,為什麼不同年齡的孩子,對打針的恐懼感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在嬰幼兒時期,寶寶的記憶力較弱,所以他們並不會記得上次打針所帶來的疼痛感,因此下次在打針的時候,自然也就不存在害怕一説。不過,等到寶寶半歲之後,他就能夠感受到來自外部的威脅了,所以就會對打針產生恐懼感,以及一些其他的消極情緒。

在這個時期,家長就要及時地進行引導,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那麼,家長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打針前

家長在帶着孩子打針之前,沒有必要特意跟孩子強調:“待會兒就要打針了,可千萬不能哭,這樣才是勇敢的寶寶!”這種帶有暗示性的話語,會讓孩子潛意識覺得,打針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最後適得其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用平常的語氣,輕鬆地跟孩子交流打針這件事情,告訴孩子打針是一件好事,因為打針之後就不會再生病了,給孩子做好思想工作,寶寶就不會再害怕啦!

爸爸帶娃去打針,娃瞬間秒變“戲精”,網友:只怪打針的前奏太長

2、打針時

當然,做好思想準備工作是一碼事,實際打針的時候又是另一碼事。在打針的過程中,孩子肯定會出現緊張、甚至反抗的情況,對此,家長可以嘗試用其他物品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跟孩子聊天、讓孩子玩會兒手機遊戲等等,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孩子的焦慮情緒。

爸爸帶娃去打針,娃瞬間秒變“戲精”,網友:只怪打針的前奏太長

3、打針後

無論孩子在打針過程中表現如何,家長都應該在打針後給予孩子一定的獎勵,比如帶孩子去玩,又或者是給孩子買些好吃的。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會把打針當作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了。

由此看來,想要幫助孩子克服打針的恐懼心理,家長的態度很重要。倘若家長只知一味地恐嚇孩子,那麼孩子自然會對打針感到越來越恐懼。但是,如果家長放平心態的話,那麼孩子也會將打針當作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恐懼感自然也就不復存在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31 字。

轉載請註明: 爸爸帶娃去打針,娃瞬間秒變“戲精”,網友:只怪打針的前奏太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