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微科普丨夏至不過不熱,養生遠離“四滯”

【來源:新江蘇·中國江蘇網】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 (記者 孫駿 通訊員 楊璞)今年的6月21日迎來夏至節氣,這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擁有名字最多的,比如長日、永日、日永、三時、長至、至日、祥風、八節、北至等等。

夏至是盛夏的起點,俗話説“夏至不過不熱”,夏至的到來代表着炎熱將至,這是一年中最難熬的暑熱關。夏至為天地之間陽極轉陰之時,中醫認為,夏季陽氣盛於外,從夏至開始,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因此這個時節養生要順應自然陰陽交替之勢,注意保護陽氣。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養生專家提醒這個時候要注意情緒、飲食以及睡眠等方面的養生保健,重點注意遠離“四滯”。

調息靜心防情滯

夏至之後天氣時而炎熱、時而悶熱、時而濕熱,人的情緒難免會受到影響,很容易出現心煩躁怒、焦躁不安、情緒起伏大等情緒變化。因此在夏季讓情緒穩定下來,格外重要。三國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在《養生論》中提到“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科運動保健諮詢門診李靖教授介紹,夏季讓心靜下來可以試試練習中醫經典健身運動六字訣——“吹、呼、唏、呵、噓、絲”。六字訣中的“呵”字訣適宜夏季練習防治心病,緩解焦躁情緒。念呵字時,要注意兩臂隨吸氣抬起,呼氣時兩臂由胸前向下按,隨手勢之導引直入心經,沿心經運行,使中指與小指尖都有熱脹之感。應注意念呵字之口形為口半張,腮用力,舌抵下齶,舌邊頂齒,連做六次。

健脾養陽防濕滯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夏至後雨水漸多,濕氣漸重,不少人會受到濕氣影響,出現全身乏力、食慾差、水腫等表現。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針推科主任戴奇斌介紹,中醫認為,長夏季節病多與濕氣有關,遇寒則成為寒濕,遇熱則成為濕熱,遇風則成為風濕。即便是夏至時節,後半夜不蓋被子也可能會着涼,要注意防範。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而濕邪容易傷脾。可以食用一些健脾化濕、藥食兩用的食材,如薏苡仁、扁豆等用來熬粥,既能養胃,又能除濕。還要少吃肥甘厚膩的食物,以減少濕氣的積累。夏至時節,自然界陽氣旺盛,人體陽氣浮越,氣血趨於體表,肌膚腠理開泄,此時選用穴位貼敷,特別是三伏天的時候選擇“三伏貼”,中藥更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直達臟腑,從而發揮疏通經絡、調節臟腑、益氣温陽、散寒止痛的作用。

莫貪生冷防寒滯

高温之下冷水洗浴是很多年輕男性最喜歡的消暑方式,這樣使得寒氣極易侵入人體,耗損陽氣。有的人雖然是熱水洗浴,但是喜歡洗完之後進入空調間或者浴後吹電風扇,這樣更容易導致寒邪傷陽。還有一些人把冰鎮啤酒等飲料以及生冷飲食作為夜宵,時間久了會導致寒邪凝滯,出現腹脹、吐瀉交作等病症。

那麼,如何不讓這些寒邪留滯體內呢?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科夏公旭副主任中醫師表示,首先大家要注意儘量少吃生冷食物,吃時一定要蘸着薑汁食用。陽氣不足、怕冷、手腳冰涼的虛寒體質者,在夏季最好進行“三伏貼”療法,從而保護陽氣、補中益氣、改善臟腑陽氣不足的狀況,防病治病,養生保健。

吃“苦”按摩防食滯

夏季雖然新陳代謝加快,但是很多人會覺得胃口並不好。因為悶熱和濕熱的天氣不利於人的腸胃蠕動,如果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食滯不化,更易傷脾胃,久而久之會引起食滯的現象,如何應對呢?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老年病科盧岱魏副主任中醫師建議,夏至除了清淡飲食,還可適量攝入一點性味偏苦的蔬菜,如苦瓜等。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濕、清涼解暑、促進食慾等作用。不過,苦味食物又偏寒涼,雖然能清熱瀉火,但屬於清瀉類食物,體質較虛弱者尤其是虛寒體質者不宜食用,否則會加重病情。

對於虛寒體質不適合吃“苦”的人,可以試試按摩。具體的操作方法是:以肚臍為中心,按順時針方向,稍用力緩緩推摩腹部,至左下腹(結腸部)可稍稍加力。摩腹保健宜在晨起空腹或睡前操作,每次36圈,每天操作2次,以腹部温熱、舒適感為佳;如治療食積、腹脹、便秘等,則不拘時間,次數和力量可適當加重,以腹部腸鳴、排氣排便為佳。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27 字。

轉載請註明: 節氣微科普丨夏至不過不熱,養生遠離“四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