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玩的地方——這是四川省中江縣通濟鎮的很多孩子對呂家大院的評價。
11歲的李佳月喜歡在這裏玩五子棋和乒乓球,還學到很多有關奧運會的知識。8歲的潘翔宇在這裏學會了滾鐵環,還經常和同學在老宅前寬敞的大院打羽毛球。
日常的週末,平均會有四五十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聚集到這裏。運動、遊戲、讀書、做作業,是這裏的主要活動,逢年過節還有一些有趣的民俗體驗。
在通濟鎮,呂家大院遠近聞名,不僅因為它有250多年的歷史,是中江縣文物保護建築,更因為它門楹上懸掛的那塊“童伴之家”的牌子。在當地留守兒童和他們家人的心中,呂家大院是孩子們在家和學校之外的另一個樂園。
每逢大院“開張”的那天,僻靜的桂花灣會變得熱鬧,老人們帶着孩子從四面八方聚集過來。來到大院,孩子們就要聽從“妍姐”的安排了。孩子口中的“妍姐”是呂歆妍,也是呂家大院的主人,正是她決定把屬於呂家的這座老宅子拿出來當“童伴之家”。
宅子很大,加上院子有2400多平方米,但大部分區域都閒置着。於是,呂歆妍在2012年把宅子改為“留守兒童之家”。後來她覺得給孩子們貼上“留守”的標籤不妥,就改成了“快樂學生之家”。
2017年10月,四川各級團組織推行關愛留守兒童的“童伴計劃”,這裏又改名為“童伴之家”,呂歆妍是“童伴媽媽”。團組織提供一筆經費,用來支持“童伴之家”搞活動。
在成都上班的呂歆妍每週末驅車100多公里趕回來,一方面是陪伴父親,另一方面是“管”這些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讓她擔憂,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給孩子們補上家庭教育這一課。
在大院裏,90後呂歆妍帶着孩子安靜地做作業,養成閲讀的習慣,提醒他們剪指甲、勤洗手等。在微信羣裏,她和家長保持溝通,那些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能通過微信瞭解孩子學習、生活的另一個側面。
宅子的堂屋被改造成教室,呂歆妍買來桌椅供孩子們讀書、做作業,院外的一片空地上還有一套滑梯。不少文體用品、設施由呂歆妍的朋友捐贈,她的一些專業領域的朋友還不時來給孩子們上科普課。她發起成立中江縣愛加一志願者協會,組織志願者來維持日常的活動,每年還為經濟困難的孩子捐資助學。
曾在呂家大院玩耍的孩子,現在有的已上大學甚至畢業了,放假回家時還常回到呂家大院,只不過換了一個角色——志願者。他們在這裏陪伴孩子直到他們陸續被家人接走。在喧鬧了一天之後,呂家大院再次變得寂靜,等待下一週的歡聲笑語。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 實習生 李欣怡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