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究竟是哪裏出了問題?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究,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學習科學實驗室執行主任宋少衞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是由其學習系統的漏洞導致。“如同我們吃了五穀雜糧,身體有時會生病一樣;孩子們的學習系統也可能‘生病’,最終表現為成績不佳。”
宋少衞解釋,學習系統涉及學生的信息採集、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存儲和信息輸出等多個環節。在融合了腦科學、人工智能、認知心理學等多學科知識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學習治療”的概念。
宋少衞正在做學習治療輔導。
不會寫作文的孩子怎麼治?
一踏進諮詢室,小學四年級學生菲菲看看這兒、摸摸那兒,對什麼都好奇。宋少衞一下子就感覺到,這是個非常活潑的小姑娘。的確,菲菲在班裏非常活躍,與同學聊起天兒來眉飛色舞、滔滔不絕;在與宋少衞的溝通過程中,菲菲也會接着某個話茬兒自顧自地講起來。然而,這樣一個能説會道的孩子每次寫作文都犯難,總是憋了半天也寫不出幾行字。即便是寫出來了,往往也是詞不達意、沒有條理。宋少衞翻了翻菲菲的作文本,上面是老師大段大段的修改和批註,有的句子明顯是意思還沒有表達清楚就停了筆。他意識到,菲菲或許是還沒有建立起從“語”到“文”的思維機制。
再次見面時,菲菲正為老師留的一篇作文發愁。宋少衞準備藉機引導她做調整。“我聽説你講故事挺厲害的,咱們把今天這篇作文當作一個故事的主題,你給宋老師編個故事吧。”菲菲一聽來了興致,立馬繪聲繪色、口若懸河地講了起來。宋少衞悄悄將她講的故事完整地錄了下來。“現在來了一個小朋友,她沒有聽到你剛剛講的故事,你能不能把剛才的故事用兩三句話再講一遍呢?”菲菲想了想,答應了下來,新呈現的故事果然精煉了不少。“既然老師留的作業是作文,咱們就先把你剛才説的那幾句話寫下來吧。”宋少衞趁熱打鐵。作文的梗概便有了。
可寫完這幾句,菲菲又覺得沒話可寫了。宋少衞拿出錄音筆,讓菲菲邊聽邊寫。此時的菲菲彷彿發現了新大陸,原來一篇作文可以寫出這麼多內容,看着上學以來自己寫過的字數最多、過程最順利的作文,菲菲一臉的滿足。宋少衞和菲菲商量,以後再寫作文,也可以用這種方式,堅持一段時間,慢慢脱離錄音筆的輔助。
■治療
建立從“語”到“文”的思維機制
“人在説話時,語言是呈線性向前推進的,這時大腦偏向於發散性思維;而文字是成塊狀、結構化的,大腦在處理文字時就更偏向於收斂性思維。”宋少衞説,寫作的前提是要做好思維的轉化,沒有形成結構化思維,很難把語言碎片進行有機組合,自然也就很難順暢地寫好文章。錄音筆是一種很好的輔助,通過幫助學生“聽”到作文的樣子,形成從“語”到“文”的過渡。
坐不住的孩子怎麼治?
貝貝是四年級的學生。因為上課坐不住,媽媽常常接到班主任的電話。“如果他在寫作業,我們都不敢走動,也不敢大聲説話。即便這樣,貝貝還是一聽到動靜馬上就會從房間裏跑出來。”讓媽媽很是頭疼。
宋少衞一下子聽出了問題的關鍵:貝貝目前的注意力模式是典型的他律模式,需要別人在旁邊提醒才能維持短暫的注意;而進入自律模式才是孩子保持專注的理想狀態。
在接下來的學習治療中,宋少衞和貝貝做了一個約定:輔導期間貝貝寫作業,如果全程站起來不超過三次,那麼寫完作業就可以玩他最喜歡的玩具、吃他最喜歡的漢堡。貝貝一口答應。沒過幾分鐘,貝貝的注意力就開始有些渙散了。宋少衞開口:“貝貝,那邊有飲水機,你自己用紙杯接點水喝吧。”話音剛落,貝貝就騰地站了起來,開心地跑到了飲水機旁。宋少衞伸出一根手指,“一次了。”
不一會兒,宋少衞再次考驗他,“剛剛喝了水,要不要去洗手間?”貝貝想都沒想站起來就往外走,等到拉門的一瞬間,他突然停住:“宋老師,是不是兩次了?”見宋少衞點頭,貝貝趕緊重新坐下。
這時,宋少衞知道自己已經成功了一半,因為貝貝已經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要和別人對抗上,是他自己在管理注意力,而不是靠別人提醒來集中注意力。再面對宋少衞後面的考驗,貝貝慢慢做到充耳不聞了。
■治療
引導孩子從他律模式轉為自律模式
宋少衞説,對貝貝採取的注意力訓練方式是最常見的抗干擾型脱敏療法:當一個人對外部信號或雜音有了鈍感力,慢慢也就在體內形成了免疫力。“也就是説,如果你想讓一個人專心,就給他製造雜音。如果他能夠適應這種雜音,有雜音的時候心情不受干擾、正在做的事情不中斷,那麼這個人自然也就進入了自律模式。”
總是寫錯字的孩子怎麼治?
小芊是名小學生,每次寫作業用半小時,改作業卻要花上一兩個小時。翻開作業本,宋少衞發現,小芊經常會犯同樣的錯誤。他意識到,媽媽口中“故意跟自己作對”的孩子,其實是真的沒有弄清楚漢字的寫法或者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律。
治療輔導時,宋少衞和小芊玩起了遊戲。他將小芊的錯字和正確的字混在一起,讓她像小偵探一樣挑出正確的字,並説出錯字與正確字之間的差異。只憑眼睛看不出來,他就讓小芊讀出來。小芊一邊讀一邊笑,“默讀時我感覺不出來寫錯了,一讀就知道寫錯了。”在這樣的讀寫訓練中,小芊感受到了學字的樂趣,也認識到了自己之前究竟錯在了哪兒。
■治療
幫助孩子提升感統能力
宋少衞説,很多小學低齡段的孩子都會出現寫字錯誤或潦草的現象,這都是感統不協調的表現。家長不用着急,適當輔以合適的工具訓練就可以矯正過來。他建議家長多帶着孩子做一些感統能力提升的活動。“很多家長往往只看到孩子出錯的表象,甚至只盯着成績,情急之下,打、罵、吼齊上陣,不僅沒有幫孩子解決問題,反而讓情況更糟糕。”
“如果能讓每個孩子都有健全、高效的學習系統,並具備系統自我修復的能力,那麼就不會再有孩子因為學習而焦慮、抑鬱,也不再會有家庭因為學習而關係緊張、衝突不斷。”宋少衞説,幫助更多的學生建立起積極的學習系統,是他和每一位學習治療師、老師和家長的重要使命。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牛偉坤
流程編輯:嚴聖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