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做菜講究一個“鮮”,因此廚房烹飪少不了增鮮提味的“神器”,比如味精、雞精。不過近幾年關於味精和雞精有害的説法層出不窮,什麼“有毒”“致癌”“脱髮”“殺精”……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千龍網發
味精真的有毒?還是無辜躺槍?
首先,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大都是以玉米澱粉、大米等為原料,味精緻癌這一説完全是謠言,沒有任何實驗或者真實數據可以表明它會致癌。味精被食用後,經胃酸作用轉化為穀氨酸,進入血液並參與體內新陳代謝,不會有有害物質產生。因此,關於味精緻癌説法不必相信。
再有就是,味精被我們食用後,經胃酸作用轉化為穀氨酸,進入血液,成為合成蛋白質的“要件”,並參與體內新陳代謝的過程,反而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
有實驗表明,大量食用味精後,與生育相關的器官子宮、卵巢、睾丸、前列腺各臟器大體及鏡下檢查,均未發現有中毒性病理改變。所以,味精殺精的謠言也不攻自破。
關於味精導致脱髮的説法也沒有相應的理論和實驗數據支撐。脱髮的原因中,內分泌性脱髮和神經精神性脱髮最為普遍,還有常見的營養不良或代謝異常導致的脱髮。
大家都知道鹽不能多吃,味精等鮮味劑也是同一個道理,鹽主要是氯化鈉,而味精的主要是穀氨酸鈉,都含有鈉離子。鈉離子攝入過多容易引發高血壓。
因此,要像控制食鹽攝入量一樣控制味精,那多少算適量呢?我國居民膳食指南提倡每人每日食鹽量應少於 6g,但是實際攝入量普遍達10g左右,如果再加上味精中的鈉,就會更多。
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發佈的評估報告稱,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穀氨酸的最大攝入量是30毫克,也就是説一個60公斤的人,每天味精攝入量不超過1.8g,大概就是三分之一啤酒蓋。
在日常飲食中,我們烹飪時使用味精應該注意以下幾點:避免高温,研究表明,當温度過高時,味精就會變為焦穀氨酸鈉,雖然無毒,但鮮味也就沒了;避免過量食用,味精每日攝取量不超過6g,否則血液中的穀氨酸含量就會升高,將限制人體必需的鈣離子和鎂離子的利用,對於體質較為敏感的人或者幼兒來説,可造成短期的頭痛、心慌、噁心等症狀;避免重複使用,魚、蛋、蘑菇和茭白等天然食材本身烹飪過程會同時生成鮮味,無需另加味精調鮮。
來源:人民網 光明網 澎湃新聞 北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