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帶孫子參加喜宴,剛上菜就端到孩子面前:趕緊吃,一會就沒了

老人帶娃雖説經驗豐富,吃穿用度照顧得全面周到,但中國式“隔輩親”現象也成為了育兒路上的“絆腳石”,很多老人因為太過溺愛孩子而縱容出“惡習”。

案例:

小虎是李奶奶家三代單傳的獨苗,自打小虎出生後,奶奶就疼到了心坎裏,家裏但凡是好吃好喝小虎都有“優先享受權”。因為李奶奶的偏袒,小虎養成了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儼然就是家中“小霸王”。

奶奶帶孫子參加喜宴,剛上菜就端到孩子面前:趕緊吃,一會就沒了

這天,李奶奶帶着小虎去隔壁村參加喜宴。第一盤菜剛端上桌,李奶奶就搶先一步把整盤菜端到小虎跟前,不顧同桌人詫異的目光,慈愛對小虎説:趕緊吃吧,不然一會就沒了!

第二盤菜端上桌,李奶奶又趕緊把整盤菜往孫子跟前挪了挪,嘴裏不忘叮囑:愛吃什麼給奶奶説。

奶奶帶孫子參加喜宴,剛上菜就端到孩子面前:趕緊吃,一會就沒了

同桌的客人看不過眼,委婉地提醒李奶奶:大家同台吃飯,應該顧慮一下同桌人的感受。 李奶奶倚老賣老的反駁:我們老的老,小的小,搶不過你們年輕人,菜端孩子跟前又咋了?

李奶奶回答讓周圍的客人都忍不住搖頭:這孩子若是繼續“慣”下去,人生就廢了!

李奶奶的“慣娃”行為只能算得上“隔輩親”現象的冰山一角,很多老人帶孩子因為疼愛,嬌慣到了無底線,不僅導致孩子自理能力弱,而且毫無規矩可言。如果這一現象不引起年輕父母的重視,早日進行糾正,一旦孩子性格養成,一生都毀了。

奶奶帶孫子參加喜宴,剛上菜就端到孩子面前:趕緊吃,一會就沒了

規矩養成有多重要?《淮南子》中有這樣的形容: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如果孩子從小沒有規矩約束,那麼他們無法判斷自己的言行是好是壞,凡事單憑自己喜好行事,為所欲為,很容易闖出大禍。

如何培養孩子的規矩意識?三大原則要牢記:

1)規矩要提前設定好

規矩一定要提前設定好,否則沒有具體的規矩約束,孩子就會因為“無知”犯錯。

規矩的設定,要在孩子充分理解的基礎之上,否則孩子無法理解規矩的具體內容,那麼規矩也是形同虛設。

奶奶帶孫子參加喜宴,剛上菜就端到孩子面前:趕緊吃,一會就沒了

規矩的制定可以邀請孩子一起參與進來,這並不是一個“形式主義”,而是鼓勵孩子一起探討。這樣不僅有利於孩子理解到規則制定的意義以及規則的內容,也增強了孩子的主人翁意識,更有利於孩子遵守規矩。

2)有些事堅決不能妥協

很多家庭面對孩子“哭鬧”的殺手鐧都是無濟於事,尤其是老人心疼孩子,一而再再而三降低自己的底線。比

如説:明明跟孩子約定好練習自己吃飯,但孩子不肯,父母或者老人擔心孩子捱餓,於是打破定下的規矩去餵飯;或者已經跟孩子約法三章只能玩半個小時手機,但禁不住孩子哭鬧、撒嬌,大人一次次妥協去延長時間。

奶奶帶孫子參加喜宴,剛上菜就端到孩子面前:趕緊吃,一會就沒了

被慣壞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特徵,他們的要求總是一味被滿足,於是就有更加“得寸進尺”的要求出現。

規矩的建立,一定不能輕易妥協,讓孩子明白規矩的嚴謹性,任何逾越規矩的行為都應該被制止。只有堅持底線,才能讓孩子凡事有規矩。

3)違反規矩要受到相應的懲罰

規矩等同於“紅色警告線”,一旦孩子違反了規矩,那麼就要接受相應的懲罰。

懲罰孩子錯誤的力度家長一定要掌握合理的尺度,懂得靈活運用方法,不能千篇一律都是批評、打罵。

奶奶帶孫子參加喜宴,剛上菜就端到孩子面前:趕緊吃,一會就沒了

打個比方,孩子把畫畫的顏料弄得到處都是,家長可以懲罰孩子清理乾淨,這種需要孩子為自己行為承擔後果的處罰方法,較之於責罵更增長孩子的“記性”,讓孩子明白自己下意識犯的錯誤,家長就會付出很多辛苦工作去收拾“爛攤子”。

父母長輩切記不要用“得過且過”的態度對待孩子的錯誤,這樣只會讓孩子認為規矩樹立只是走過場。每一位犯錯的孩子都要為自己的錯誤言行承擔後果,只有這樣他們才有面對錯誤的誠實與勇氣,才能成為一個有擔當的人。

奶奶帶孫子參加喜宴,剛上菜就端到孩子面前:趕緊吃,一會就沒了

俞敏洪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説過這樣一句話:“從事教育這麼多年,我感覺現在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家庭教育。”

而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規矩意識的樹立,每一棵小禾苗最後都會成為大樹,這個成長的過程既然需要愛的養分,也需要規矩去幫助他們“去枝留幹”,讓其最終可以成為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04 字。

轉載請註明: 奶奶帶孫子參加喜宴,剛上菜就端到孩子面前:趕緊吃,一會就沒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