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小孩不能打?李玫瑾:出現3種行為堅決打,別手軟
如今已經是文明社會,育兒觀念也日漸科學。傳統的打罵教育早已經不再受到提倡,因為不僅起不到明顯的效果,還會對孩子脆弱的心靈造成一定的無法逆轉的傷害。
不過,
凡事皆有例外,在特殊情況下,必須要使用特殊的方法對待。如果不能及時令孩子記住教訓,扭轉孩子的錯誤思想,很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此前,網絡上有一則故事引起了熱議,在廣州有一個5歲的小朋友逛一家新華書店時,覺得書店內的幾本漫畫書很好看,於是便直接拿回家了。
孩子的爸爸發現家裏多出來的漫畫書,詢問之下便知道了事情的原委。看到孩子滿臉無所畏懼的樣子,爸爸便打了幾下孩子的屁股並罰站1個小時。
第二天,
爸爸帶着孩子一起將這幾本漫畫書以及全部書款70元一起交給了書店的工作人員。最後,工作人員收下了書款,將漫畫書退還給他們。
大部分網友都支持新聞中這位父親的做法,如果不能及時更正孩子的這些錯誤想法。施行一些打罵的處罰,令他們深刻地記住因為這些不正確的舉動而帶來的後果,很可能會使孩子品德敗壞,將來成為慣偷。
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看到孩子做了不合規矩的事情,都是採用説教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然而,想必大家也都發現了,這些無法令孩子印象深刻的教育方式,孩子根本不會放在心上。所以,在一些事情上,還是需要採用“打孩子”的方式來解決。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3歲到6歲之間是孩子性格定型的關鍵時期,在這段時間,孩子自我意識已經覺醒,且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無知無畏的進行嘗試,父母及時有效的管教便尤為重要。
任教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也是近幾年倍受推崇的育兒專家,她就曾坦言:如果孩子出現以下這三種行為,家長應及時進行管教,該打就要打,切不可手軟,否則孩子長大以後就很難糾正了。
1.不尊重長輩、威脅家長
懂禮貌,尊敬長輩的孩子,往往能更令人喜歡,尊師重道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如果孩子從小不尊重長輩,甚至是會打罵家長,那麼,他長大後不僅會因為不同禮貌而倍受排斥,難以融入社會集體中。
而有些孩子特別會察言觀色,仗着家長寵愛自己,便以哭鬧的方式來威脅家長,從而滿足自己的所有要求。
家長每一次的妥協,只會使孩子變本加厲,且屢試不爽的繼續威脅家長。所以,家長一定要堅決拒絕。必要時,可採取適度的打罵教育。
2.偷盜
不少孩子都存在偷東西,或者不問自取的行為。比如順手拿走自己同伴的小玩意,或者超市裏的糖果等。
家長髮現孩子這種行為舉止時,一定要立刻糾正。哪怕是採用打他的方式,也要令他明白這個行為的錯誤性。
否則,任其將這些行為養成習慣,便會成為慣偷,未來一定會因此而付出巨大的代價。
3.家長多次教育無果的行為舉止
想必家長們都遇到過這樣的事情,那就是同樣的一個錯誤,孩子在家長教育後,當場改正了,然而,沒過幾天又會故態復萌。
如此循環反覆,家長如何口頭教育都沒有讓孩子真正地杜絕再犯。出現這樣的情況,那就需要採取提別的教育方式對待了,孩子已經對家長的口頭教育免疫,那就只能使用“打”的方式去解決、糾正。
李玫瑾教授就曾指出不少家長教育孩子的誤區,那就是:孩子在小的時候,吃過的苦越多,那麼,他的承受能力也會得到增長。
特別是對於男孩子來説,家長們從小一味的千依百順,寵出來的大多是逆子或者不孝子。
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有一些不正確的行為舉止,這時,便需要家長們及時的約束、糾正,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品格以及習慣。
你對於李玫瑾教授提出的觀點有何想法?你是否認同必要的“打孩子”這種教育方式呢?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