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期刊研究背後的數據公司疑造假,羥氯喹要逆勢翻盤?

醫學期刊《柳葉刀》5月22日發表的文章讓美國總統特朗普“帶貨”的羥氯喹跌下神壇。

研究結果稱,新冠患者服用這種原本用於抗瘧疾的藥物後,更有可能出現心律不齊,在醫院病亡的概率增加。受此研究影響,世界衞生組織隨即宣佈在其大型藥物研發項目中暫停有關羥氯喹的試驗。

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柳葉刀》的研究本身禁不起推敲。問題出在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數據分析公司Surgisphere上。這家Linkedin上只顯示3名員工的芝加哥企業,是否真的準確掌握了全球上千家醫院的醫療數據?

數據違背常識

《柳葉刀》的羥氯喹研究作者,是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一家附屬醫院的心臟病專家梅拉,合著者包括另外兩位心臟病專家,以及數據公司Surgisphere創始人,擁有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和行醫資格的德塞。

這項研究的數據源自全球671家醫院的9.6萬名新冠患者。其中對照組患者死亡比例9%;接受羥氯喹或羥氯喹加抗生素治療的患者死亡比例高達18%和23.8%。

但當外界開始相信羥氯喹無效且有害時,許多研究人員對這一結果提出異議。

從原始數據選取來看,有人質疑稱,全球六大洲的患者平均體質指數差別很小,但實際上歐洲、美洲和亞洲的肥胖率有較大區分;而患者吸煙率差別又過大,佔比三分之二的北美洲患者吸煙率是南美洲患者的三倍。

此外,這些患者在多個方面存在差異,例如他們接受的羥氯喹劑量和病情嚴重程度極為不同。北美洲患者接受的劑量顯著高於美國設定的指導方針,研究也沒有規避服用實驗藥物的患者可能比對照組患者病情更重的風險。

曼谷瑪希隆大學瘧疾研究員尼古拉斯·懷特還發現,研究納入了4402名非洲患者,但非洲許多醫院並沒有電子病歷存放如此詳細的患者數據。

《衞報》調查發現,該研究囊括的5家澳大利亞醫院死亡患者數高於官方通報的全國死亡病例數。之後《柳葉刀》發佈更正聲明稱,一家被分配到澳大利亞組的醫院實際應為亞洲組,這才導致死亡數過高。

《柳葉刀》還表示,與Surgisphere沒有關聯的作者正對數據來源和有效性進行獨立審計,預計很快就會發布結果。

當數據失去可信度時,提供數據的公司便成為眾矢之的。

Surgisphere是什麼公司?

《柳葉刀》研究的患者數據庫由總部在美國芝加哥的企業Surgisphere建立並維護,該公司由論文合著者德塞創建於2008年。

界面新聞查詢Surgisphere網站發現,該公司自稱利用QuartzClinical®平台分析醫療數據,來源包括醫院的電子病歷、供應鏈數據庫和財務系統等。該平台複雜的機器學習技術為專業醫療人士提供了易於理解的數據分析結果,並且結果已經應用於權威醫學期刊發表的文章。

然而公司網站並沒有列出任何與其合作的醫院,也沒有列出任何醫學專家為其擔任顧問。

在美國廣泛使用的職場社交網站Linkedin上,截至北京時間6月4日中午,只有3名用户把自己標記為Surgisphere員工。除具備醫療背景的創始人德塞外,其餘兩人分管商務和營銷業務。

管理諮詢公司Nous Group數據科學家彼得·埃利斯撰文質疑:僅靠這幾名員工就能向數百家醫院提供軟件收集敏感的患者數據,同時遵守46個使用不同語言的國家關於數據保護的規定嗎?

投資基金Blocktown Capital醫生詹姆斯·託達羅提出的問題是,既然公司已經成立超過10年,為什麼Surgisphere的數據庫直到今年5月才出現在經過同行評議的研究中?

德賽的發言人對《科學》雜誌回應稱,該公司有11名員工,維護巨大數據庫的方式是“使用了大量的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來儘可能地使這個過程自動化,這幾乎是完成此類任務的唯一方式。”

但作為一家強調機器學習的公司,Surgisphere在代碼託管平台GitHub上沒有留下痕跡,也沒有詳細介紹公司數據庫的技術水平。

對於創始人德塞,《衞報》調查發現,他曾在美國接到三起醫療事故訴訟,其中兩起發生在2019年11月。在其中一個案例中,患者指控他在伊利諾伊州的西北社區醫院因粗心大意導致手術為患者造成永久性傷害。

西北社區醫院證實,德塞自2016年6月以來一直受僱於該醫院,但已於2020年2月10日因個人原因自願離職。

2008年,德塞在Indiegogo網站發起一項眾籌活動,宣傳一種名為神經動力學流的產品,稱其是“體驗下一代人類增強和可穿戴電子產品。讓你學得更快,表現更好,更聰明地思考。”該裝置籌集300多美元,距離1萬美元的目標相去甚遠。

更多研究中招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研究也和Surgisphere的數據庫產生聯繫。該期刊週二發表一篇“表示擔憂”的文章,稱其5月1日發佈的一項研究也使用了Surgisphere數據庫中世界各地數百家醫院的記錄。當時該文章結論稱,新冠患者持續使用常見降壓藥不會增加死亡風險。

該期刊已要求作者提供更多資料證實數據的可靠性。同時提到5月1日發表的另外兩項獨立研究已得出相同的結論,即新冠患者服用降壓藥沒有額外風險。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和《柳葉刀》雜誌同屬“醫學四大刊”,和《美國醫學期刊》、《英國醫學期刊》並稱為頂級綜合性醫學週刊。

還有一項使用Surgisphere數據庫的研究於今年4月發表在未經同行評議的預印本網站上,同樣由德賽與人合著。該研究發現抗寄生蟲藥物伊維菌素降低了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

伊維菌素是拉美地區的常見藥物。這項研究促使疫情嚴重的秘魯將伊維菌素添加到國家新冠肺炎治療指南中,多個拉美國家對其需求激增。

但巴塞羅那全球衞生研究所的Carlos Chaccour指出了研究數據的不妥之處:接受呼吸機輸氧治療同時沒有使用伊維菌素的患者死亡率只有21%。而針對紐約市及周邊地區的病例研究發現,接受呼吸機治療的新冠患者死亡率高達88%。

在Surgisphere網站上,該公司於5月29日對《柳葉刀》羥氯喹研究數據作出回應,稱研究結果不完全適用於健康人或不住院的輕症患者,研究沒有得到製藥公司、政治團體或其他捐贈者的資助。公司數據來自46個國家的1200多個機構,且“ 嚴格的隱私標準是醫院信任Surgisphere的主要原因 ”。

到目前為止,Surgisphere尚未對《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和伊維菌素相關的研究數據作出説明。

羥氯喹的未來

雖然增加死亡風險的研究數據存在隱患,但羥氯喹正受到更多質疑。

週三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新研究顯示,羥氯喹在預防冠狀病毒感染方面還不如安慰劑效果好。研究觀察了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821人,其中80%報告稱密切接觸過新冠患者。結果顯示,服用羥氯喹的人中12%患上了新冠肺炎,而沒有服用該藥的人中,感染比例為14%。

此前特朗普證實為了預防新冠病毒感染而服用羥氯喹兩週。他的私人醫生肖恩∙康利出具體檢報告稱,服用一個療程沒有讓特朗普產生副作用。

6月3日當天,世界衞生組織的一項決定似乎又將改寫羥氯喹的命運。

世衞總幹事譚德塞表示,在評估目前收集的羥氯喹試驗病亡率數據後,“團結試驗” 數據安全和監控委員會建議無需修改試驗方案,試驗項目執行小組將繼續進行羥氯喹的治療試驗。

然而曼谷瑪希隆大學的尼古拉斯·懷特指出,當《柳葉刀》的研究在全球成為頭條後,現在已經很難招募患者參加羥氯喹試驗了:“全世界都認為這些藥物有毒。”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31 字。

轉載請註明: 權威期刊研究背後的數據公司疑造假,羥氯喹要逆勢翻盤?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