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和孩子説話一定要蹲下來?因為你蹲下的不是身子、而是距離
“你為什麼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説話,不累嗎”
“不累”
“還是你厲害,我蹲一會就受不了了”
“不是我厲害,是隻有蹲下來才能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
……
這是曾經一位朋友和親戚幼師的對話,那個時候的我對“蹲下才能看到孩子眼中世界”甚是不解,直到自己做母親之後才知道,原來“蹲下身子”去看孩子可以看到很多平時無法理解的事情。
比如,
孩子不願洗頭的時候-我蹲下身子發現了孩子那眼角的洗髮泡沫,也明白了孩子抗拒洗髮是因為害怕辣眼睛疼
孩子坐車哭鬧不聽話時-我蹲下身子看到了孩子那難受的表情,也明白了孩子是因為暈車所以哭鬧不止
孩子不願意洗澡的時候-我蹲下身子看到了孩子那紅紅的皮膚,明白了水温太燙、搓澡力度太大的皮膚刺傷
孩子不願意吃青菜挑食時-我蹲下身子看到了孩子不想吞嚥地逃避,也明白了人與人之間的味覺和喜好不同
曾經,小時候的我們不也是因為不吃這個、不吃那個而被批評挑食嗎?直到長大後才發現,我們想吃、能吃的食物要比父母們還要寬廣,所謂的家長不挑食也不過是他們不會買自己不喜歡吃的食物,沒有從客觀事物上形成這件東西我不吃、自然就沒有挑食一説法了。
可能説起孩子不願洗頭、坐車哭鬧、不願意洗澡包括挑食這些事情,很多家長有些好奇“為什麼一定要蹲下來和孩子説話”,這是因為蹲下身子和孩子交談有着以下幾種好處:
1、面對面交談,可以發現更多表情
和孩子交流有的時候真的是一門藝術,想要被孩子接受,那麼家長就應該找到和孩子對立的位置、蹲下身去和孩子交談,重要的是這個動作可以讓我們發現孩子更多表情,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有的時候一樣的詞語、卻有着不一樣的理解,就拿“執拗”這個詞來説,有人認為這是貶義詞、也有人認為這是褒義詞。
所以,人與人、包括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很多時候都是“你説你的、我做我的”,這樣沒有接洽的溝通自然是沒有什麼高效率可言了,如果我們能夠和孩子面對面去溝通,通過語言的角度和孩子條件反射出來的表情,每一句的溝通都會隨着表情的變換而儘可能地言簡意賅,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的時候眼神和表情往往最美妙,TA可以讓彼此之間的交談和理解更輕鬆有暖。
2、蹲下身子交談,是在向寶寶“示好”
蹲下身子和孩子面對面交談,實際上細節方面的影響在於和孩子的位置、角度一致,更是放低姿態和孩子平等相處的思想放開,只有和孩子站在天平秤上才知道對方的重量,而同一視覺的交談也讓他們更瞭解孩子,這也相當於家長在向孩子“示好”、促進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平時我們跟孩子説話的時候不妨蹲下身子平心溝通,用我們的理解、傾聽和尊重去平等和孩子交流,在設身處地的着想裏孩子也會受到感觸,那輕鬆的溝通環境、相信孩子和父母也很容易成為很好的朋友,而這對於孩子的身體健康、包括心靈發展也都有着很好的未來導向。
3、温柔的注視是接納,也是給孩子安全感
和孩子面對面溝通目光的表現非常重要,尤其是孩子和家長之間發生衝突時,家長是眉頭緊鎖還是温柔注視,都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的感覺和態度,就拿孩子摔了杯子這件事情來説,如果父母眉頭緊鎖地用責備的語氣對孩子説“你怎麼回事連個杯子都拿不穩”,對於孩子來説就是感到不安的消極感,這是因為家長的否定和責備、讓孩子心中的自我否決更深了。
倘若家長以温柔注視孩子,那麼孩子所接收到的情感就是尊重和柔和,這種情感就像是微風一樣不驕不躁剛剛好,不知道生活中有沒有家長注意到,孩子每次跟我們説話之前都有“爸爸、媽媽”的稱呼不斷,除了稱呼的隨應之外、還有着孩子渴望引起家長注意的成分。
另外,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的話,也會發現幼兒園老師和小朋友説話的時候、就經常是蹲下來和孩子一樣高,因為蹲下來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眼裏的表情、對他們多一些瞭解,在面對面的溝通裏也讓孩子體驗到了被尊重的重視感。
都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也要拿出幼兒園老師跟孩子溝通的半蹲模式,放下姿態跟孩子一般高去溝通、你會發現原來蹲下的世界也是別有一番滋味,重要的是父母在這種溝通裏蹲下的不是身子而是距離縮短,通過近距離的瞭解和磨合,我們對孩子、包括孩子跟家長之間的親子關係也會重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