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表示,國際食品貿易可能會推動新冠病毒的傳播(圖源:路透社)
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萬萬沒想到,中國對進口食品進行核酸檢測也被一些西方政客説三道四。
路透社報道,美國農業部稱,中方因新冠肺炎疫情采取的限制進口食品的措施威脅了貿易秩序。加拿大代表甚至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會議上“告狀”,稱中國拒絕檢測結果呈陽性的食品是“不合理的貿易限制”,敦促中國停止這種行為。
食品及包裝能否攜帶病毒是個科學問題,可以討論。但歪曲中國檢測進口食品的意圖,就純屬一些西方政客惡意揣測了。
前哈佛醫學院教授、美國頂級科學家威廉·哈茲爾廷就在社交媒體上直言,冷凍食品存在攜帶病毒的可能性。他還提醒,在大流行初期,很多西方人也曾懷疑口罩和隔離的有效性。“正是加強了對進口食品的檢查,中國每日新增病例數才控制在50例以下。”
“物傳人的概率也許並不像人們想象那麼低”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在報道中提到,除了美國和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也對中國檢測進口食品提出“質疑”。對此,威廉·哈茲爾廷指出,人類對流行病的認識是不斷髮展的。
在分析了發生在中國的幾起進口冷凍食品病毒感染案例後,他表示,儘管世衞組織和美國疾控中心報告稱,食品包裝引起的感染風險很低。但事實上,物傳人的概率也許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低。
▲ 費舍爾的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以在冷凍食品中存活
今年8月,新加坡國立大學傳染病專家戴爾·費舍爾在一篇論文中指出,冷凍食品很有可能在新冠肺炎已得到控制的地區引發疫情。論文的多位作者發現,新冠病毒在冷藏或冷凍的豬肉、三文魚和雞肉中仍能存活。
作者寫道:“我們認為,受到污染的進口食品有可能將病毒傳染給工人。一名被感染的食品處理人員有可能成為新一波疫情的原發病例。”
費舍爾解釋稱,亞洲國家之所以更有可能找到在食品及其包裝上病毒傳播的證據,是因為這些國家已控制住疫情,而西方國家目前還在與疫情作鬥爭。“你不會在美國或歐洲有類似的發現,因為只有當出現零感染超過100天之後,再有小規模的傳播案例發生時,才可能會重視它。”
“中國加倍努力進行防疫工作”
新冠肺炎固然不是食源性疾病,但是,同冷鏈食品相關的無症狀感染者案例已發生過不止一起。
11月17日,天津通報第4例本土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案例,此人居住於天津市濱海新區,為天津海聯冷凍食品有限公司搬運工,系天津第93例無症狀感染者的工友及室友。
11月10日,天津市在濱海新區東疆港一名冷鏈從業人員咽拭子樣本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中發現陽性結果。此前北京、大連、青島疫情均曝出與冷鏈相關。
“每當出現新病例後,中國加倍努力進行防疫工作,並且加強對所有進口食品的檢查,中國的每日新增病例數也得以控制在50例以下。”哈茲爾廷在福布斯網站發表的文章中指出,中國是為數不多對進口食品進行廣泛檢測的國家。自檢測開始以來,中國已在來自厄瓜多爾、俄羅斯、巴西、挪威等多個國家的進口食品上檢測出病毒。
▲威廉·哈茲爾廷對中國的舉措表示支持
文章援引費舍爾的研究稱,受污染的食品和食品包裝是疫情復發和感染羣的潛在來源。冷凍食品市場可能是食品安全的首要環節。如果可以在冷凍食品包裝的外部發現病毒,則也有可能在這些包裝內部也發現該病毒。
“費舍爾的發現為我們在食品供應鏈各個階段提供了經驗教訓。”文章提醒,食品加工廠和包裝廠,應為工人提供一切保護,以使其免受感染,並防止其將病毒傳播到食品中;應對工人進行定期檢測,如果檢測呈陽性,則應給予經濟支持,以便他們可以在家隔離,在工作場所要使用口罩、手套和消毒劑。
“完全必要、合理和正當”
對食品及包裝能否攜帶病毒的討論屬於科學範疇,一些外媒的用意似乎並不止於此。
路透社17日報道稱,中國對進口產品的審查,令一些食品生產國感到沮喪,他們呼籲中國停止對食品進行新冠病毒的檢測,有人甚至稱中方的做法“等同於貿易限制”。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甚至以“天津爆本土疫情,北京把矛頭對準進口食品,虛驚還是甩鍋”為題發文,用“草木皆兵”來形容中國政府的做法,聲稱“北京現在已把矛頭對準從外國進口的冷凍肉品和包裝”。
對於這些無端指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8日回應稱,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仍然嚴峻情況下,中國政府主管部門本着生命至上理念,着眼於切實維護人民身體健康,對進口食品採取了有關檢測措施,這是完全必要、合理和正當的。
事實上,看到中國在進口冷凍食品包裝上檢出病毒的消息後,有美國網友呼籲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檢查本國的肉類供應;有外國網友藉此呼籲人們注重消毒和清潔,避免感染;還有網友表示,“不理解為什麼人們很難相信病毒與冷鏈食品的聯繫。”
▲國際輿論關注食品包裝檢查
與此同時,印度、巴基斯坦媒體和社會組織也紛紛呼籲加緊食品衞生和包裝檢查,避免被病毒污染。英國《金融時報》也承認,雖然對於冷凍食品傳播病毒的看法不一,中國嚴查進口冷鏈食品防疫情復發的做法,是中國防疫零容忍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