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傘傘,白杆杆,吃完一起躺闆闆!”最近的濕潤天氣特別適合各種野生菌類生長,也有人看到野外破土而出的蘑菇,忍不住就想要採摘甚至煮來吃。
“野生蘑菇多有劇毒!不要採!不要吃!”近日,東莞市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與東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再次提醒廣大市民,千萬不要採摘、食用、製售野生蘑菇、斷腸草等野生植物。因為吃完大概率真的會“躺闆闆”。
不要以為這些誤採誤食有毒野生蘑菇、斷腸草等有毒植物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離我們很遠。不久前,大嶺山森林公園裏就曾發現一片“頭號毒王”致命鵝膏。
去年10月,家住虎門的兩個小姑娘高高興興地把路邊的野生蘑菇採摘回家。奶奶覺得“應該沒毒”做成蘑菇湯給兩個孫女喝下,不到一個小時兩個小姑娘就出現肚子痛、嘔吐等中毒症狀。
東莞發現一片“頭號毒王”致命鵝膏
近日,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輝研究團隊在大嶺山森林公園做真菌採樣調查時,發現一片“頭號毒王”致命鵝膏。
致命鵝膏,俗名“白毒傘”,2000年3月初次被科學界認識,竟是因為這個“劇毒殺手”導致9名民工全部中毒死亡。為了警示後人,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教授楊祝良和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教授李泰輝共同將之定名為“致命鵝膏”。
“致命鵝膏”可以造成急性肝損害,自從被發現後在我國至少製造了30餘起慘案,導致100餘人中毒,其中超過60人死亡,成為我國名副其實的“蘑界”頭號毒王。
▲生長在藜蒴樹下的致命白毒傘
致命白毒傘周身雪白,偶爾菌蓋表面中央部位為淺黃褐色。最大的特徵就是“頭上帶帽(菌蓋),腰間繫裙(菌環),腳上穿靴(菌托)”。
致命白毒傘的毒性主要成分為環肽毒素,這種毒素耐高温,耐酸鹼,即使高温煮開食用,毒素也不會被破壞,且食用後會聚在肝臟或腎臟,導致壞死。
一旦發生毒蘑菇中毒,要儘早送到大醫院治療。因為致命白毒傘中毒症狀要經歷潛伏期、胃腸炎期、假愈期和內臟損害期,最後導致肝、腎、心、腦、肺等器官功能衰竭,造成死亡。
誤食毒蘑菇中毒死亡率高
“野生蘑菇多有劇毒!不要採!不要吃!”最近的天氣多變,各種野生菌類及植物進入生長旺盛期,誤採誤食有毒野生蘑菇、斷腸草等有毒植物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時有發生。東莞市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與東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再一次向廣大市民和餐飲單位提醒,為預防誤食野生毒蘑菇、斷腸草等中毒事故的發生,千萬不要自行採摘、食用、製售野生蘑菇等野生植物。
一些野生的毒蘑菇與食用菇類外形相似,鑑別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並藉助一定的儀器設備,僅靠肉眼和根據形態、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徵難以辨別,極易誤食而引起中毒。
在野外,無毒的蘑菇往往與有毒的蘑菇混生,無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絲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無毒蘑菇種類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無毒品種的野生蘑菇,仍然會有中毒的危險。
毒蘑菇所含毒素較複雜,或因地區、季節、品種和生長條件的不同而各異,中毒潛伏期為2小時至24小時,有的僅為10分鐘左右。誤食毒蘑菇引發肝損害型中毒最為兇險,表現為噁心、嘔吐、肝區疼痛等症狀,部分患者可能會伴有精神症狀。目前對有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且中毒症狀嚴重、發病急、死亡率高。
切勿自行採摘食用野生蘑菇、野生植物
不採摘。踏春郊遊期間,廣大羣眾不要因為好奇或為滿足口腹之慾採摘野生蘑菇或來源不明的蘑菇、野生植物等,由於鑑別毒蘑菇並不容易,廣大羣眾不要輕易採摘。
不購買。勿從路邊攤販購買蘑菇,即使在正規市場上購買野生蘑菇,也不能放鬆警惕,尤其是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不要偏聽偏信,輕易買來食用。不要購買來源不明的中藥材。
不食用。為避免食物中毒,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體聚餐、餐飲服務、民俗旅遊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確保飲食消費安全。在自制藥酒和利用中藥材煲湯前,一定要詳細瞭解有關藥材的知識,並從正規渠道購買藥材,以確保健康和生命安全。
食品經營者要落實對食品進貨查驗
各類餐飲單位、食堂等食品經營者要落實主體責任,加強自我管理,嚴格把好原料進貨關,進貨渠道要正規,並做好原料進貨登記台賬。各類單位食堂,尤其是學校食堂嚴禁採摘、採購野生蘑菇、五指毛桃(易與鈎吻根莖混生),嚴禁使用野生蘑菇、五指毛桃作為食品原料;對可食用的蘑菇、藥食同源食材要嚴格挑選,避免有毒有害物質混入其中。
做好食物中毒應急處置
目前,對毒蘑菇、斷腸草等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一旦誤食野生蘑菇、野生鈎吻等野生植物後出現疑似中毒症狀,應儘早採用催吐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時,催吐後應儘快到醫院接受治療,並及時向當地衞生行政部門報告。就診時最好攜帶剩餘蘑菇或野生植物樣品,以備進一步明確診斷。
同時,要警惕中毒“假愈期”。部分病人經治療後,急性胃腸炎症狀逐步緩解甚至消失,給人以病癒的感覺,其實此時毒素正在通過血液進入肝臟等內臟器官,侵害了實質臟器,會在1~2天后病情迅速惡化,累及肝、腎、心、腦等臟器,以肝臟損害最為嚴重。所以,在中毒初期症狀緩解時,仍應留在醫院積極接受治療,觀察一段時間,確保病情穩定好轉再出院。
野生蘑菇篇
毒蘑菇的識別誤區
根據傳統的個別簡單方法和特定經驗來識別不同地方複雜多樣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誤食中毒的原因之一。不要嘗試用聽來的所謂的“民間偏方”去分辨毒蘑菇,因為很多方法都是訛傳,沒有科學依據。即使是專家,在分辨的時候可能也需要用到專業的儀器才能將外形相似的品種分辨開來。關於毒蘑菇的N種錯誤説法:
錯誤説法1:顏色鮮豔的,或外觀好看的蘑菇有毒。
錯誤説法2:毒蘑菇蟲蟻不食,有蟲子取食痕跡的蘑菇是無毒的。
錯誤説法3:毒蘑菇與銀器、大蒜、大米或燈芯草同煮可致後者變色;毒蘑菇經高温烹煮或與大蒜同煮後可去毒。
錯誤説法4:受傷變色、流汁液者有毒。
錯誤説法5:毒蘑菇往往有鱗片、粘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環。
【我省常見的野生毒蘑菇類型】
廣東常見劇毒蘑菇種類有白毒傘(致命鵝膏)、灰花紋鵝膏、黃蓋鵝膏白色變種、粘蓋包腳菇、簇生沿絲傘(簇生黃韌傘)。
白毒傘
在廣東地區,導致中毒人數最多的兩種蘑菇分別是白毒傘(致命鵝膏)和鉛綠褶菇,其中白毒傘又是毒性最強的。白毒傘的白色菌體幼時卵形,後菌蓋展開成傘狀。常在黧蒴樹樹蔭下羣生或散生,分佈在廣州、清遠、肇慶等地,大量生長於春季温暖多雨的3~4月,5~7月也少量出現。
灰花紋鵝膏
▲灰花紋鵝膏
▲灰花紋鵝膏
▲黃蓋鵝膏白色變種
▲粘蓋包腳菇
文字:馮歡 圖片:大嶺山森林公園 市市場監管局供圖 編輯:張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