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有的,我也要有”,面對孩子的攀比心理,家長可以這麼做!

孩子靈魂拷問:“為什麼別人家都是開小車來接送?我要坐電動車?”聽到這個話,是不是很多家長已經冒火了:“小小年紀就會攀比,以後還得了……”

其實,孩子與人的交往頻繁了,就會跟大人一樣,進行各種比較,比如比衣服,比鞋子,比玩具,比房子,比車子,比爸媽!寶貝產生這種“別人有,我也想要”的心理是比較常見的,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的,父母無需大驚小怪。

“別人有的,我也要有”,面對孩子的攀比心理,家長可以這麼做!

孩子為什麼會有攀比心理‍

網上曾經有一段爸爸接送女兒放學的視頻,父親為了準時接到女兒,一路狂飆自行車,終於到了校門口,邊用毛巾擦拭臉上的汗水邊等女兒。可女兒上了自行車,卻用校服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就怕路過的同學認出她。

孩子的這個動作,被父親看到了,他無奈地笑了笑,我不知道那一刻他是不是也在心裏責怪自己沒本事,不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

由於這個年齡孩子對外界的看法已經很在意了,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也開始在乎,逐漸開始覺察社會地位重要性。所以當孩子感到自己與周邊不同,難免會心理失衡,滋生攀比心理或變得自卑。

其二,孩子很多攀比心理都是來自外界,特別是父母,一方面過度滿足孩子,對孩子有求必應,這樣就會使孩子在無限滿足中過度膨脹,從而有了攀比心理。另一個方面父母自己攀比影響到孩子,孩子生活在這種環境中被潛移默化那是自然的。

“別人有的,我也要有”,面對孩子的攀比心理,家長可以這麼做!

其三,就是看到別人因為擁有某個玩具,而吸引眾多小朋友的關注,孩子出於羨慕也想擁有。

人都有攀比心理,這是人的本能,是正常的,但是不要超標,甚至變成一種惡性索取,那麼就會容易衍生出虛榮心,失去本能的自我。

如何引導孩子間的攀比心理‍

著名數學家陳建功小時候家庭貧寒,有一段時間非常羨慕家庭條件好的同學,媽媽知道他的心理後,就跟他説:“咱家不如別人家,就不要跟人家比吃穿”。

陳建功就順勢説:“那我就比學習成績吧。”正常聽到這句話的父母,都會感到欣慰,但陳建功母親卻説:“讀書,學習不是慪氣的事兒,幹嘛老想着比呢?你要把讀書、學習、思考、創造,都變成生活的一部分才是對的。”

“別人有的,我也要有”,面對孩子的攀比心理,家長可以這麼做!

很多家長都會對孩子説我們不要跟別人比吃穿,要比就比成績,比吃穿是虛榮,比成績才是上進的好孩子,其實這是家長一種錯誤認識,無論比吃穿還是比成績,都包含着一種“你弱我強”現實。其實每個人冷暖自知就好,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

孩子間的自然攀比,作為父母首先要學會接納,在情感上共情和認同,然後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分析這個東西是否是他們真的需要,要知道接納並不代表默認購買,找準原因是關鍵。

在關於吃穿用等方面,如果班級上大部分孩子都有,這時候可以考慮適當滿足孩子的需求,不要因為缺少某些東西而讓孩子感覺自己和其他同學不一樣,從而產生自卑心理。

就拿寒暑假去旅遊來説,旅行一方面有利於孩子社交,另一方面可以開闊孩子的眼界,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家庭情況來進行支持,如果實在因為經濟原因滿足不了孩子的需求,需要實話實説,但是可以通過其他途徑來滿足孩子的缺憾。

這時候父母千萬不要輕飄飄的一句“家裏不富裕,家裏窮或是爸媽掙錢不容易”就堵住了孩子的要求。很多時候,對孩子傷害最深的,並不是物質上的匱乏,而是父母的態度,要知道一時物質的貧乏,抵不上心理上的一輩子短缺。

同時父母要利用好攀比心理,做好孩子的引導,學會對孩子坦誠,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答案。

每個孩子都是一束微光,都擁有屬於自己的光亮,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暫時性的貧富差距不是真的差距,教育的差距才是真正的差距,在育兒過程中,父母要多發現,多欣賞孩子的閃光點,讓孩子心懷陽光,積極向上往前奔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42 字。

轉載請註明: “別人有的,我也要有”,面對孩子的攀比心理,家長可以這麼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