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王立祥:鑄健康飲食鏈環 把好病從口入關

由 華愛利 發佈於 健康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社民生週刊

每年5月的第三週為“全民營養周”,響應2022全民營養周宣傳口號為“健康中國 營養先行”,打造餐食、餐具、餐者“三餐”健康飲食鏈環,防控餐食沾染、防阻餐具污染、防禦餐者傳染“三防”關,是新冠大疫下餐桌文化新食尚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豐富多彩的中華飲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環:防控餐食沾染病菌關

一防控野生食材沾染

取之自然的食材,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饋贈。但自然界在養育人類的同時,也養育了寄生蟲、細菌、病毒等病菌。就飲食安全來説,從源頭上控制病菌沾染就顯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在合餐時,餐食種類多,涉及環節廣,容易給病菌可乘之機。野生動植物容易攜帶不明病菌、毒素,會引發中毒、疾病傳播,還會危害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甚至導致其滅絕的風險。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羣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這意味着中國確立全面禁食野生動物的制度。拒絕食用野生動植物,才能從源頭上避免病菌來襲。

二防控農牧食材沾染

隨着温室培育及糧食儲存技術的進步發展,我們的餐桌上每天都能吃到新鮮的餐食,然而我們仍然不能忽視這些食材沾染病菌。我們的主食的主要來源水稻、小麥、玉米都有着巨大的需求量,在儲存、運輸過程中容易變質發黴,滋生麴黴菌等致癌菌羣。蔬菜瓜果等已經可以直接從農田到餐桌,極大地改善和豐富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是瓜果蔬菜容易攜帶寄生蟲、殘留農藥等有害物質,處理不當就會侵襲人體。

三防控加工食材沾染

食材處理是食材到餐桌的最後一步,更是阻擊餐食病菌侵襲人體的重要關口。不同的食材有着不同的處理方式,涉及的“油鹽醬醋茶”等調料、配料也是繁多複雜,謹慎處理每一個環節,防控加工食材沾染病菌。

第二環:防阻餐具污染病菌關

一防阻常用餐具次生污染

餐食從鍋中到口中離不了餐具,這一過程使得病菌容易混入進而侵襲人體,尤其合餐時餐具用量多,波及範圍廣,容易給病菌可乘之機。日常生活中,大部分餐具需要重複利用,家中合餐時更是如此,大部分中國家庭都是統一的碗盤筷,也不具備消毒條件,所以在清洗上就需要注意。餐具在徹底清洗的同時要及時晾乾,防止病菌滋生,有條件的家庭可以採用消毒櫃通過紫外線或高温進行滅菌,貫徹“一清洗”、“二晾乾”、“三消毒”的方針。

二防阻金屬餐具再生污染

不鏽鋼餐具的使用需要防阻病菌毒素的產生,不鏽鋼由於其金屬性能良好,並且比其他金屬耐鏽蝕,被用來製造廚具,並逐漸進入廣大家庭。不鏽鋼餐具由鐵鉻合金再摻入其他一些微量元素而製成,使用不當會造成微量金屬元素在人體中慢慢累積,當達到某一限度時,就會危害人體健康。使用中需要注意不可長時間盛放鹽、醬油、菜湯等,如果長時間盛放,會使有毒金屬元素被溶解出來;不能用不鏽鋼器皿煎熬中藥,因為中藥中含有很多生物鹼,有機酸等成分,特別是在加熱條件下,很難避免不與之發生化學反應,而使藥物失效,甚至生成某些毒性更大的化合物;切勿用強鹼性或強氧化性的化學藥劑如蘇打、漂白粉、次氯酸鈉等進行洗滌,同樣會與不鏽鋼起化學反應。

三防阻塑料餐具次生污染

現在大多采用一次性塑料消毒餐具,這些餐具在消毒、儲存、運輸的過程中需要嚴格監控,防阻污染病菌。在防範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為了防止人羣聚集,在集體供餐、外賣餐廳等都採用一次性塑料餐具,意味着大量的一次性餐具被需要,所以在生產、運輸、儲存、使用的過程中就需要嚴密監控,防止病菌污染。對用過的一次性餐具的處理也要注意,既不要亂扔污染環境,也不可重複使用避免產生毒素、滋生病菌。

第三環:防禦餐者傳染病菌關

一防禦餐者互相傳染

餐桌文化一直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但是,合餐制就意味着許多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同吃一桌飯菜,人員相互接觸頻率增加,更容易給病菌可乘之機。在共同就餐時,就餐者就有可能成為病菌的傳播者,幽門螺旋桿菌、甲肝等病菌都有可能通過共同就餐傳播。

二防禦餐者互通傳染

因“同餐桌、同碗盤、同筷勺”的餐飲習慣,容易造成餐者之間互通傳染。因此分餐制就成為防範餐者傳染病菌的可行方式。分餐是將一份或幾份菜餚分配到餐者自己的餐具中獨自享用,避免筷子、勺子等餐具的交互接觸。我國早在商周時期就有分餐的記載。但其顯著的特徵是對層級地位的彰顯,是一種禮制。《周禮》有載:“設席之法,先設者皆言筵,後加者為席。筵長席短,筵鋪陳於下,席在上,為人所坐藉。”這便是針對筵宴的規格標準。

三防禦餐者互為傳染

餐者知曉自己患有可傳染的疾病時,應嚴格避免與他人共餐,防禦就餐者互為傳染,相互傳播到社會更廣泛的區域。因此就餐者應該食時注意自身健康評估狀態,確保自身及他人的飲食健康安全;要汲取新冠疫情期間因聚餐而導致的傳染教訓。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明確提出分餐制的建議,健康中國行動也再一次強調在集體用餐中採取分餐制,對合理膳食、平衡營養、控制食量以及預防疾病傳播等具有深遠意義。飲食習俗的變遷呈現“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趨勢:從人類社會初期,以採摘為主的飲食方式就造成了人類的分餐制;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豐富,人們聚在一起共享美食,形成了合餐制;如今,面臨不斷出現的公共衞生問題和疾病隱患,分餐制需要再出江湖,鑄就健康飲食鏈環,把好病從口入關正逢其時。

參考文獻:

[1]王立祥,孟憲勵,蘇婧.中華精準健康傳播專家共識指南[J].中國研究型醫院,2018,5( 4) : 39-42.DOI: 10.19450 /j.cnki.jcrh. 2018.04.009.

[2]王立祥,王貴強,張文宏.《中華精準健康傳播專家共識》之防控新冠病毒病公民衞生健康指南(下)[J].中國研究型醫院,2020,7( 3) : 69-75. DOI: 10.19450 /j.cnki.jcrh.2020.03.019

[3]王貴強,王立祥,張文宏.免疫力就是好醫生[M].北京: 人民衞生出版社,2020: 1-16.

[4]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甦學專業委員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心搏驟停患者心肺復甦專家共識[J].解放軍醫學雜誌,2020,45 ( 4 ) : 345-359.DOI: 10.11855 /j.issn.0577-7402.2020.04.02.

[5]王立祥,劉中民.我國生命健康文化體系建設思考[J]. 疑難病雜誌,2021,DOI:10.3969/j.issn.1671-6450.2021.10.001

[6]王立祥,劉中民. 中國心肺復甦建設概論[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21年9月第33卷第9期Chin Crit Care Med,September2021,Vol.33,No.9

作者:王立祥,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全軍“十二·五”心肺復甦重點項目首席專家,國家工信部、衞健委5G+心臟猝死防治救系統建設試點項目首席專家,中國科協5G+三早全週期健康管理系統領銜專家,兼任中華醫學會第十屆科學普及分會主任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甦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健康文化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