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痴”劉遜
劉遜帶着學生在蘇州樹山採藥。姜玲/攝
來自蘇州衞生職業技術學院中藥學專業的教師劉遜是個“中藥痴”,平時,他經常身披迷彩衣服,頭頂草帽,去蘇州各處的山上。在學校裏,他的中藥課很火,選課的同學很多。有時候,他會帶着學生來到蘇州西山島上,採摘、分辨野生中藥材。
“你們看,這杆子上有刺,叫托葉鞘,這是哪個科的?”劉遜拿起一株剛剛發現的中草藥,向學生提問。學生仔細觀察草藥的形態,觸摸葉子的紋理,相互交流。
“這是蓼科的槓板歸,也叫鳥不宿,就是説鳥都不願意停留在它上面。”劉遜解釋道。幽默風趣的講述,讓同學們很快地記住了這種藥材。
中藥專業學生薑玲是劉遜的“粉絲”。一路上,她時不時拿出筆記本將要點詳細記錄下來。“這些書本里的藥材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姜玲發現,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止咳功效的麥冬,幾乎隨處可見。
在姜玲眼中,這位老師不僅將各類中草藥知識爛熟於胸,而且他還會為同學們“趣味科普”許多有趣的自然知識。
劉遜的老家在江蘇徐州,如今,他來到蘇州工作,在學校負責中藥鑑定和中藥炮製的教學工作。劉遜從小受家人的影響很大,他的爺爺曾是淮海戰役支前民工,後來成為一名赤腳醫生。
小時候,爺爺放在書架上的那本《山東中草藥手冊》,成為劉遜的第一本科普讀物,也是他與中草藥最初的緣分。高考後,劉遜選擇了中藥學專業。
上大學了,喜歡採藥的劉遜跑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除了西藏和新疆,各地都有他採藥的足跡。在一次次野外實踐中,他將書本知識和在自然中的實踐完美融合。
從教後,他依舊堅持着這個習慣,帶領同學們走出校門,跳出書本,通過上山採藥,感受豐富多彩的中藥世界。
除了去野外採藥,劉遜還經常深入中藥市場,向藥材市場上的經營商户“取經”。劉遜是安徽亳州中藥材交易市場的常客。幾乎每年他都要到中藥材交易市場轉一轉,瞭解最新的中藥品種、產區和加工方式等相關知識。
最近的亳州之行讓他淘到了“寶”——在市場上,他發現了又大又粗卻個個“斷頭”的重樓。“重樓,又名七葉一枝花,是雲南白藥的主要藥材。”劉遜介紹。前些年,由於濫採濫挖,重樓資源已瀕臨枯竭。如今,重樓的人工種植有了大面積恢復。
讓他意外的是,人工種植的重樓個頭很大,最大的有20-30釐米,將近半斤重。為什麼這些重樓個個是“斷頭”的?經過一番調研,他了解到“斷頭”重樓竟是藥材栽培方式的創新。原來,重樓被切下的頭部,還可以作為種苗再流通到市場上。
在教學活動之餘,劉遜還深入社區,積極參與科普工作,向社區居民進行中醫藥合理用藥和常規鑑別方法的科普宣傳。
“百藥味為先。”劉遜告訴居民,有時候中藥形狀很容易混淆,但味道難以作假,所以一個很重要的鑑別小技巧便是多嘗藥,“比如肉桂風味獨特,又甜又辣。而用蘋果、桃枝製作的偽品,雖然費盡心機模仿其外形,卻難以塑其風味。”
在工作中,劉遜和同事以蘇州地區頗具特色的吳門醫派為研究對象,翻閲了民國、解放初期的大量文獻資料,把蘇州傳統的炮製工藝挖掘、整理出來,寫出了《吳門醫派中藥炮製技藝》。如今,瀕臨失傳的傳統中藥炮製技藝終於“復活”了。
吳佳晴 王秀雲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