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泛太平洋健康創新大會在穗舉行:探索培養醫學科學家
中新網廣州9月23日電 (蔡敏婕 梁嘉韻)為醫學生開展科研奠定良好基礎,強化醫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具備創新能力的醫學科學家……2023泛太平洋健康創新大會9月21日至23日在廣州舉行,此次會議聚焦醫學科學家培養、機器人手術、數字醫療創新發展。
該大會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攜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聯合舉辦。
根據一份公開報告,中國的醫生總數正在增加,但每千人中只有3.04名有執照的醫生。截至2020年,獲得本科學位及以上學歷的人僅佔42.1%。“換句話説,在提高中國衞生專業人才競爭力方面,有着重大的教育需求。”中山大學常務副院長、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肖海鵬表示。
醫學科學家是什麼?在肖海鵬看來,醫學科學家既是臨牀醫學的專家,也是嚴格的科學研究者。醫學科學家的培養依賴於三個因素:臨牀照護、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這三者之間呈現相互加強的關係;促進其成長的廣泛支持體系;以及實驗室、臨牀工作與產業合作之間的動態互動。
應該如何培養醫學科學家?肖海鵬以美國哈佛大學培訓模式為例子,從初中到大學期間、住院醫師階段、專科醫師培訓階段等展開表述,分享中山一院在此基礎上創新的訓練模式。
肖海鵬認為,在中國背景下培養醫學科學家,應專注於培養和發展臨牀實踐、科學研究、教育教學和領導力。“我們開展基礎研究培訓和臨牀能力培訓計劃,包括實驗室輪轉、臨牀實踐等,目標是把優秀的學生培養成稱職的臨牀醫生,同時也是優秀的研究人員。”
“等他們畢業後,醫院還準備了‘柯麟新苗計劃’。”肖海鵬介紹,該計劃為8年制畢業生提供額外3年的嚴格博士研究生培訓,為5年制畢業生提供額外5年的培訓。如果被錄取,他們將被送往世界一流的研究機構,並接受導師組的聯合指導。截至目前,該計劃已經完成了8期。
作為醫學科學家培養體系的一部分,中山一院還為核心教師搭建了臨牀教育家孵化計劃;建立柯麟管理學院,為醫務工作者開設卓越領導力提升計劃,提供醫院管理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培訓。
南洋理工大學資深副校長(健康與生命科學)、李光前醫學院院長沈祖堯從自己的臨牀和科研經歷出發,討論了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對臨牀科學家的培養經驗。他從學士畢業的臨牀醫生起步,後來又攻讀生命科學博士,逐步走向科研道路。
此外,大會舉行期間,還圍繞“機器人手術創新”開展、衞生健康領域人工智能/大型語言模型應用的機遇與挑戰等主題展開討論。其中,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公共衞生學院醫療信息學系主任Nicholas Anderson介紹了大型語言模型和倫理在臨牀和轉化研究中的應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數據實驗室轉化數據科學主任Vladimir Filkov講述了在衞生健康領域發展人工智能、搭建語言模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展示了在疫情防控期間大數據與AI的廣泛應用,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南洋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苗春燕以“預防醫學的遊戲化”為題作了專題演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