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有生熟之分,它的功效你知道多少?

地黃有生熟之分,它的功效你知道多少?

六味地黃丸的名聲響噹噹,大多數人也因此對地黃這個中藥十分耳熟,地位幾乎可以與東北三寶之一的人蔘相媲美。也因為六味地黃丸這個複方的補腎作用顯著,許多人可能都把地黃當做一個單純的補藥了,誰能想得到呢,地黃有生熟之分,生地黃的名字就莫名其妙地躺在清熱藥欄目下面,而熟地黃才是更為純正的補血之品,可想而知,炮製之法對於中藥的性味功效改變是很大的。

其實生地黃不是純白的,玄蔘科植物地黃的塊根色澤紅黃,特別是新鮮出土的更是明顯,因這顏色世人才取名為地黃的。鮮品洗淨可直接入藥,曬乾也可,九蒸九曬更可,不過鮮用者習慣稱為“鮮地黃”或“生地黃”,曬乾的習慣稱為“生地黃”或“乾地黃”[1],九蒸九曬之後的自然就是熟地黃了。

地黃鮮品和曬乾的性味相同,都味甘、苦,氣寒,味甘能補,甘寒而能養陰,生地黃是養陰的常用之品,自張仲景時代到明清温病盛行時都是醫家常常使用的中藥。並且地黃既能補諸髒之陰,如心、肝、腎經等,還能涼血,故歸心、肝、腎經。

生地黃性寒,善入血分,有三大功效,即涼血、養陰、止血[1][2],但很多人卻不知道。

1.清熱涼血

生地黃涼血作用特佳,是涼血第一藥,主治血熱證,包括温病熱邪入裏較深(在營血分)和雜病血熱。温病熱入營分,多見發熱常夜間加重、口乾明顯、舌紅無苔等症狀,治療時常用生地黃與玄蔘、金銀花等同用(葉天士在《温熱論》中曾記載),如清營湯;若是熱邪更深已入血分,常多見患者有神昏、舌絳紅、甚有異常出血(如吐血、便血等)、斑疹紫暗等症狀,常以生地黃配伍水牛角、赤芍藥、牡丹皮等藥,如涼血地黃湯。雜病血熱則是沒有明顯的外邪侵襲人體卻有發病,這種情況一般多機體虛實夾雜,如皮膚疾患中銀屑病、濕疹等病程較久、病情反覆,常有氣血鬱滯化火,若有血熱之象醫家多會選用生地黃加入複方當中,以使熱清血寧。

地黃有生熟之分,它的功效你知道多少?

2.涼血止血

《藥性論》指出,生地黃“主吐血不止”,張仲景也常應用生地黃於出血病症中獲效,細究其理,乃是可涼血而後止血,消除了出血的動因而獲得了血止的效果。生用、炒炭都有此效,不過炒炭之後止血的效果更明顯,因為炒炭後藥性偏收澀更具收斂之力。因為中醫複方的使用,諸藥協作使得生地黃的止血範圍變得更廣一些,如四生丸可治血熱妄行所致吐血、衄血(流鼻血);黃土湯可治脾胃虛寒之消化道出血;小薊飲子可治血熱妄行所致尿血等等數不勝數。

地黃有生熟之分,它的功效你知道多少?

3.養陰生津

生地黃雖然不屬於養陰藥,但養陰作用極強且使用範圍相當廣,尤其是鮮地黃,沒有曬乾的它本身汁液就很豐富,若是主要用地黃的養陰生津作用,古代醫家多采用鮮品,且用量較大,近如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就是如此,內有諸多詳盡病例。若是陰虛內熱,骨蒸潮熱,可與知母、地骨皮等同用;若是温病後期有夜熱早涼伴口渴這種餘熱未清津液有傷之象,可與青蒿、鱉甲等藥同用;若是陰虛腸燥便秘明顯,可使用大名鼎鼎的增液湯,內有生地黃、玄蔘、麥冬,增水行舟大便易出。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生地黃性寒且滋膩,內有水濕之人忌用,病情需要的話量也不會大的沒邊,最多就在10~15克間,如果是新鮮的地黃,汁水佔比較多,劑量就在12~30克之間。又因為生地黃潤腸通便的作用明顯,所以大便稀溏的人也需要慎用。熟地黃也是如此,醫家為了減少滋膩對氣機的影響常常在方中加入砂仁等行氣藥,或是將熟地黃與砂仁拌炒。氣以通為順,保持臟腑氣機運化正常就是最好的養生方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66 字。

轉載請註明: 地黃有生熟之分,它的功效你知道多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