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新生兒“打包裹”,不論古今中外都十分流行,但是真正讓嬰兒感到舒適的包裹方法,卻很少有人正確掌握。
執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用被子把孩子包成一個小包裹,是許多嬰兒睡覺或出行時的“標配”,然而就是這一個簡單的動作,許多寶媽仍是存在下手輕了重了、包裹方法不規範等各種問題。
寶寶此時雖然幼小,但如果包裹得並不舒服,寶寶還是能感覺到的。及時掌握正確的包裹方法非常有必要。
寶寶被包成“毛毛蟲”,解開包裹萌翻了比如這位寶媽,就和我們分享了自己給孩子包小包裹時有趣的一幕。畫面中的小寶寶看着只有幾個月大,大大的眼睛、萌萌的小臉十分可愛,在媽媽為孩子包的包裹的襯托下,愈發顯得嬌小玲瓏。
被緊緊包裹住的身體,配上一個圓乎乎的小腦袋,怎麼看怎麼像一個肉乎乎的“毛毛蟲”。
但是等媽媽把寶寶的包被打開以後,小寶寶立刻露出笑容,不僅表情變得生動起來,還興奮地把兩隻小手舉過頭頂。
寶寶掙脱束縛後,咧着小嘴微笑的可愛模樣真是把人“萌死了”。之前乖乖的“毛毛蟲”化身“小蝴蝶”,為我們上演了一出人類幼崽版“破繭成蝶”。
把寶寶包成“繭子”不可取,寶寶舒適最重要這位媽媽向我們發出這段視頻的初衷,本意是想和大家分享寶寶的成長過程,但是大家的注意力反而都被媽媽給孩子包裹的方式吸引了,紛紛指出這樣的包裹方式是錯誤的,希望媽媽能讓孩子放鬆一些。
雖然寶寶活潑的樣子很開愛,但是這也恰恰説明了,之前媽媽把寶寶包裹得太緊了,所以在“重獲自由”之後,寶寶才會表現得那麼開心。
從中可以看出,給孩子包裹時兼顧保暖與舒適是多麼重要。像這位媽媽這種把寶寶包成“繭子”的方法,孩子不僅不舒服,甚至容易發生意外。
你還在打“蠟燭包”?別再用老方法“坑娃”了1. 增加猝死概率
《兒科》期刊上曾發表一篇文章,文中指出,當襁褓包裹的嬰兒側卧或俯卧的時候,嬰兒猝死的風險會上升很多。超過6個月大的嬰兒俯卧時猝死率增加了一倍。
這主要是因為嬰兒在深度睡眠的狀態下,會自然把雙手向上舉,以此保證自己不會側翻,掩住口鼻。過緊的包裹影響了手部運動,寶寶一旦側翻或俯卧,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翻過來,就會容易發生窒息危險。
2. 影響下肢骨骼發育
寶寶在媽媽肚子裏,雙腿一直處於蜷縮狀態,出生後也是如此,用包裹強行固定,不僅不能讓孩子的雙腿“變直”,反而容易弄傷關節,影響下肢骨骼正常發育。正確的做法是順其自然呈現“小青蛙”姿勢。
天津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在2009年6月~2010年5月,對10262例6個月內嬰兒進行了髖關節篩查。結果顯示使用包裹的嬰兒,關節發育異常明顯高於未包裹嬰兒。
3. 影響感知能力
嬰兒出生後需要逐漸適應新環境,寶寶皮膚與被褥、衣服接觸,小手亂揮亂動,這些動作都可以極大地提高感知能力,促進大腦發育。包裹過緊顯然影響了孩子早期智力的開發。
為孩子打包裹並不是需要摒棄的陋習,適當的鬆緊度除了保暖,還可以模擬子宮環境,讓寶寶感到安心,但是打包裹的方法卻需要與時俱進。
現代嬰兒包裹法,有需要的寶媽可以收藏用一塊較大的的方布,先折下一角,將寶寶放上去,肩部略高於摺痕;
- 先將一側手臂放平,用同一側的布角圍住寶寶胳膊和胸口,壓到另一側身下;
- 再將另一側胳膊放平,用布角圍過胳膊和胸口壓到外側身下,用身體重量固定形狀;
- 下方布角鬆鬆地圍過腳底,圍到寶寶腳下,用身體重量壓住,保證留出足夠雙腿活動的空間。
糖果媽媽叮囑:在寶寶清醒時,應該讓孩子解放出來多與媽媽互動,或是趴俯着玩一玩,對身體發育很有好處。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