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到孩子的吃飯問題,很多家長都有一番苦水要吐。
前些天羣裏一位媽媽分享:她家孩子現在兩歲多,最近每次吃飯就開啓“小惡魔”模式,拿着勺子吃不好,就自己和自己生氣,直接摔勺子。
有幾次她都忍不住和孩子大喊:“再不吃,我就不愛你了!”
這一次更是變本加厲,原本煮好的蠔油油麥菜看起來很好吃,但孩子就是不買賬,吃到嘴裏就吐出來,就想吃桌上的紅燒雞丁,不給就吭吭唧唧。
她實在忍不了了,就重重打了一下孩子的手背,結果後悔得不行。留下一聲嘆息:為什麼讓娃吃飯,比登天還難啊?!
為什麼我們精心準備的食物,孩子就不愛吃呢?
01“吃”這個本能,是如何漸漸被孩子抗拒的?孩子出生不久就會主動找奶喝,怎麼越長大越不會自己吃飯了呢?
其實問題就出在家長身上,孩子剛出生的那時,家長對孩子是真正沒有期待的愛。但隨着孩子漸漸長大,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在引導吃飯上,家長就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認識。
問題一:忽略孩子探索事物的信號,限制他主動吃飯的行為
孩子8-9月齡時,小手就開始嘗試探索了。
家長會發現,此時給孩子餵飯,他就已經不太老實了,搶勺子,亂抓食物,吃飽或者不太餓的時候還會歪頭拒絕。
可家長的反應是怎樣的呢?一邊嘮叨一邊強制喂孩子,儘管顧着把飯喂完,並不在乎孩子在探索什麼。
有時即便允許孩子抓勺子,也會抱怨:你看你把衣服弄得多髒?下次可不能讓你抓了。
孩子不僅沒有探索到吃飯的方法,更沒享受到吃飯的樂趣。而家長呢?只覺得自己略勝一籌,殊不知這樣並不利於孩子的發展。
問題二:為讓孩子吃飯用“大招”
家長為了讓孩子專注吃飯,簡直是煞費苦心。
一般來説,孩子花費在吃飯上的專注力大概只有20-30分鐘,家長為了讓孩子吃飽吃好吃得順利,就用了所謂的“大招”——看動畫片或拿出手機視頻吸引孩子注意力,自己喂的時候也能輕鬆點。
這樣只會讓孩子被動進食,減少口腔咀嚼能力,不利於消化。而且,家長也會因為喂多少孩子吃下多少而開心,容易過度餵養,造成積食。
結果就是,孩子以後不能專注吃飯,過分依賴電子產品。
問題三:家長掌握着孩子吃飯的決定權
什麼時間吃,吃什麼,怎麼吃,吃多少好像都是家長在決定。
很多家長都會説:“我家孩子不知道餓!吃東西可費勁了,我不做怎麼辦?”還有家長覺得孩子吃得太多,故意把吃的藏起來。
其實,孩子自己也有飢餓感,他不餓就會拒絕吃飯,如果孩子真的喜歡或身體缺少某些微量元素就會一直吃不停,這都是身體本身就有的調節能力。
有的老人覺得孩子自己吃飯髒,收拾費勁,就剝奪了孩子主動進食的機會。更多家長也不想相信,孩子自己有飢餓感和自我調節能力,只要吃飽就是勝利。
但這樣做,只會適得其反。
02家長們的親身經歷羣裏還有不少有此困擾家長,她分享稱:
自己曾因孩子吃飯的事和婆婆產生矛盾,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是打了場“硬仗”。
孩子只有9個多月大時,自己就能在大人陪同下獨坐餐椅一會,她就把食物分好份,大小符合孩子手的大小,讓孩子抓着吃,不管多髒都洗乾淨。
但婆婆就是看不上這個做法,説小孩哪知道啥叫“吃飯”,趕緊喂完得了,每次磨磨蹭蹭,用手抓蹭得哪兒都是,也不乾淨。
每次婆婆餵飯時,都會把寶寶的小手用袖子裹住,然後準確地一口口喂進孩子嘴裏。
邊喂邊嘟囔:“你看,還是奶奶喂得快,吃得解餓,是不?還乾淨,不像媽媽喂得慢。”可孩子就是哭哭唧唧、一直搖頭。
現在上幼兒園只要是去奶奶家,都糾纏着奶奶餵飯,自己彷彿不會吃了,但老人還沾沾自喜,覺得孩子需要自己。
你看,沒有養成好的吃飯習慣,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不僅是表面吃飯問題,還有親子依戀的問題。
家長要知道,吃飯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有的家長覺得錯過了一頓飯,或者一頓飯吃得少了,就出了大問題。
但實際上,孩子如果餓了就會主動找飯吃,無需家長在一旁時時提醒,他們只是對吃飯有種感官需要,需要不斷體驗才能有感受。
當然,也有熬出頭的家長,她總結的規律就是“佛系”。
她家孩子有個階段吃飯也很費勁,吃得少、吃得慢,還挑三揀四。但她也不在意,反正每天定點餵奶,輔食孩子要就喂,不要就不給,正常水果有但不會給零食。
就這樣冷靜了三天左右,孩子就開始對輔食感興趣了,從吃一點到慢慢接受,大口大口吃。
她説:要讓孩子知道因為餓才要吃飯,吃飯不是被動的行為,才可能喚起主觀能動性。
孩子也沒有吃過其他人做的飯,不存在愛吃不愛吃,只是適應快慢。
但如果孩子不愛吃飯時間太久,考慮去醫院查查是否缺鋅。不過現在的孩子很少會營養不良,只要方法對,一切都不是問題。
03改善孩子不願意吃飯的問題,要從家長做起1)允許孩子吃飯
孩子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階段,開始對吃飯感興趣,只要穿好小罩衣,手裏拿着一點食物,就能自己把玩。
家長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小勺子讓他把玩,自己拿個勺子一邊喂一邊讓孩子自己把食物放進嘴巴。當孩子抓取食物時,簡單鼓勵他的行為,然後放慢動作喂孩子吃飯。
即便孩子把餐桌、衣服弄得很髒,也不要抱怨,成功是需要代價的。
如果家長擔心食物涼了,那就每次拿少一點,其餘放鍋裏,按照孩子的需求按量添加。
等孩子有了自主吃飯的意識,就可以配合他吃了,把注意力放在引導他們如何使用勺子或者練習筷子上,能讓孩子做的就別代辦。
2)固定時間固定位置
孩子吃飯這件事,家長也要做好時間管理。
七八個月時就可以考慮用一次輔食代替一次奶,八九個月時代替兩次,以此類推。
到了一歲半以後,可以是三次正餐兩次加餐,吃飯時間做進一步規劃,讓孩子掌握“飯點”。飯點時主動開始吃飯,才能養成好胃口。
不僅如此,吃飯過程中還可以利用沙漏,時間定在30-35分鐘左右。不用催促,規定好沙漏漏完就要停止吃飯,收走吃剩的食物就好。
不要擔心孩子不願意,這就是原則。
固定位置也非常重要,不要追着孩子吃飯,避開玩具太多、干擾太多的區域。或者孩子在哪飯碗就在哪,讓他覺得吃飯是一件好玩的事,甚至是可以控制家長情緒的方法。
提前告訴孩子要在哪裏吃飯,前20分鐘就可以提示了,還可以引導孩子看看大人們都在哪裏吃飯。
習慣培養是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任務,這些都是為了以後做準備。
3)良好的餐桌氛圍
最好讓孩子和家人在一個餐桌周圍吃飯,即便有自己的餐椅,也要挨着幫他吃飯的撫養着旁邊。
孩子會模仿大人吃飯的樣子,也會對大人的吃飯的舉動好奇,俗話説:人多吃飯香,就是這個道理。
4)在食物搭配上下功夫
吃飯也要講求色香味俱全,一份顏色搭配豐富的餐食,對孩子的感官刺激最大。
他們通過視覺、嗅覺、觸覺感知食物,如果家長能做得顏色多一點、造型好看一點,就會吸引孩子的眼球。
那些所謂孩子不愛吃的食物,不過是孩子沒適應,如果嘗試多次還是拒絕,那就彆強迫孩子吃了。
其實大人也都存在挑食的情況,只是自己買菜時從來不買,因此對這個問題也別看得太嚴重。
有老師做過一個實驗,她準備了一種蔬菜,不讓家長描述它,也不讓家長提示孩子它的味道,孩子摸過看過聞過之後用嘴巴品嚐時,有一小半孩子都吃得津津有味,它就是苦瓜。
是不是覺得很神奇呢?不是孩子不愛吃,多點嘗試沒什麼不好,要注意過敏可能喲!
何況,影響孩子發育的不是某一種食物,而是營養素。如果孩子不愛吃這樣食物,換成具備同樣營養的其他食物也是一樣的。
請相信孩子的能力,他對餵飯的抗拒只是獨立的開始。
家長們儘管大顯身手,做出美食吧!至於孩子想吃什麼就讓他自己決定,這也是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