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家有2-4歲孩子的爸爸媽媽,都有過下列經驗:一到吃飯時間孩子就開始躲貓貓,爸媽必須捧着飯碗費盡苦心才哄他吃下一口飯。前一刻孩子還抓着玩具車咻咻咻,下一秒又改拿積木堆堆疊疊,過一下子再換拿起小球丟來丟去,不過30分鐘的時間,已經換了無數玩具,爸媽完全跟步上孩子的注意力與節奏。
孩子坐不住,常使新手爸媽不知所措,甚至擔心孩子難以集中注意力?
其實,影響孩子專注力及配合度的原因如果是生理狀況,像是孩子身體不舒服、想睡覺,想當然,我們得先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
然而若是受到周遭環境、活動的影響,使孩子出現坐不住、或一刻都不能等的情況時,爸爸媽媽應先思考導致孩子難以專注或不配合的原因,再針對這些可能的原因來引導孩子。建議爸媽們可運用以下4招引導策略,培養孩子專注力與配合度:
1. 單純無干擾的環境
提供一個純粹、簡單的環境,避免一個空間中有太多東西。
想像一下房間的牆上貼着可愛的卡通貼紙,地板則是舒服繽紛的巧拼,耳朵中又傳來節奏輕快的兒歌,此外還放置着各種玩具球、積木、娃娃…等,乍聽之下是個美好的遊戲室,但當每個東西都想碰一下的時候,孩子就難以控制自己,更別説靜下來專注了。
2. 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無論是陪伴孩子游戲或是寫功課,堅持一次只做一件事,完成後再進行下一件事情,同時也要依照孩子的年紀和個性漸進式的拉長孩子專注一項活動的時間,像是孩子已經可以持續玩扮家家酒10分鐘,之後就可以拉長為15分鐘。
但要留意,有時孩子玩不久,可能是因為他不知道還可以怎麼玩,所以才不想玩,記得陪伴孩子變換不同遊戲方式,也可以讓孩子持續玩更久!
3. 動靜活動交替
單一的遊戲和活動,往往大人也會覺得厭煩,更何況是學齡前的孩子。
因此,和孩子進行的活動可以動靜交替,像是玩動態的丟球投籃遊戲後,可以轉換為靜態的閲讀書籍,而不要一次全部進行動態或都是靜態的遊戲,藉由動靜轉換不僅可以滿足孩子動的需求,也可以讓孩子更容易靜下來。
4. 平時練習等待
許多人疑惑何時可以讓孩子練習等待呢?
其實從小在生活中就可以開始培養了,像是當孩子需要協助時,不一定要每次孩子一喊,大人馬上就出現,可以和孩子説‘等等!媽/爸等一下過去幫忙’當孩子學會等待時,也能更專注傾聽以及學習。
除了將以上的策略運用於生活中,平時爸媽們也能通過多多陪伴孩子游戲,除了能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也能從遊戲過程中觀察、瞭解孩子的個性、脾氣,以及喜好,並進一步根據這些資訊,更適當地引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