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吳曉波頻道 ,作者:陸泓,編輯:沈徐瑋,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為了繼續走路,黃茹只能讓醫生用“暴力”手段掰開自己的關節活動度。
這一自帶痛感的治療方式,源於一場車禍。2020年,黃茹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受傷。成功做完手術後,醫生髮現骨頭長勢良好,於是囑咐她“可以練習雙枴走路,適當運動了”。
但對於黃茹來説,“適當運動”並不容易。嚴重的貧血讓她一站起來就頭暈目眩,手術傷口帶來的疼痛也在阻止她完成“適當運動”的醫囑。那怎麼辦呢?黃茹最終選擇了“吃好睡好把氣血養足”的躺平療法。但這也讓她錯過了最佳的恢復時機。
患處肌肉萎縮和關節活動能力衰退,最終讓黃茹不得不像開頭提到的那樣,接受強行掰開關節活動度的治療方法。
這是醫學公眾號“八點見聞”2020年一則推文裏的故事。回溯整個恢復過程,其實缺少了一個重要環節——康復醫療。
康復醫療是現代醫學裏的重要一環。它是通過專業醫學知識和設備,實現降低死亡率、恢復身體功能、讓患者有尊嚴地重回社會等功能。比如在黃茹的故事裏,她應該在康復醫生的幫助下,接受日常護理、運動康復等方法,逐漸重獲運動能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也曾表示:“以腦卒中患者為例,積極的康復治療能使70%的存活者重新獲得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其中30%可以恢復工作。”
但現實是,只有1/10的中國患者正在接受康復治療。
2020年6月,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的數據顯示,中國是全世界康復需求最大的國家,共計4.6億人次。但艾瑞諮詢的數據顯示,2020年接受康復醫療的患者僅為0.46億人次。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達到2.64億。隨着年齡增長,中國居民對於醫療資源的需求還在不斷變大。
儘管全國政協委員、宣武醫院神經外科首席專家凌鋒提出過“三分治療、七分康復”這樣的論點,但病人和康復醫療之間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信息壁壘。
為此,曉報告團隊認真研究瞭如今中國的康復醫療產業,以及它背後的種種矛盾。
什麼是康復醫療?現代醫學體系中存在“四大醫學”,它們分別是預防醫學、保健醫學、臨牀醫學和康復醫學。著作《康復醫學》對康復醫學的解釋是“加速人體傷病後的恢復進程,預防或減輕後遺功能障礙程度”。
用大白話解釋,康復醫學就是在臨牀治療後的治療過程。它通過不斷地功能訓練,對傷病後可能出現或已經出現的功能障礙進行干預,讓患者儘可能地恢復術前的身體機能。
以骨科康復為例,術後恢復不能只是單純地躺着,“躺平”有可能讓骨病患者出現意料之外的二次傷害甚至致殘。骨科康復治療的項目包括步態訓練——一種通過拉繩對身體各部位設置牽引力、阻力,給病人提供支撐,最終達到矯正步態的治療項目。
骨科其他的康復治療項目也與步態調整類似,通過一系列運動和器械訓練,康復醫療會幫助患者活動關節、恢復肌肉能力。
但康復醫療的對象不僅限於行動受限的骨科病人,對於部分做完心臟搭橋手術的患者來説,拔管之前的呼吸訓練,拔管之後的步行、坐立等訓練,同樣可以幫助病人儘早恢復機體功能,縮短住院時間。
提高恢復效率、縮短住院時間,其實就是給患者省錢。億歐智庫在《2022年中國康復醫療行業研究報告》中援引了《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術後早期綜合干預康復模式效果評價》的部分數據。數據顯示,進行康復醫療的患者,住院的時間、住院的費用常常少於未進行康復醫療的患者。
“康復醫療能夠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這種意識逐漸在中國部分患者羣體中傳播。但康復醫療距離大規模推廣,仍然需要時間。
一方面,大部分患者並不知道康復醫療的存在,他們或許仍將康復寄託於自身的新陳代謝。
傳統觀念裏,成功的手術就是一次治療的結束。雖然醫生在手術之後常常告知患者“適度運動幫助恢復”,患者也只能似是而非地點點頭。但到底什麼是“適度”?活動多久算“適度”?“適度”活動能夠達到怎樣的效果?這就是中文的博大精深之處,也是存在於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信息壁壘。
另一方面,如今部分患者願意花大錢做手術,卻摳摳搜搜地做康復——“康復項目還能再少做一些嗎?”
有些患者知曉康復醫療的存在,但“重手術、輕康復”的態度讓他們不願意為康復過程花費太多。一位曾經在華西醫院進修的醫生髮現,患者願意在骨科醫院住院11天等待手術,花費4萬元。但聽到康復科平均住院21天花費3萬元的價格時,卻會遲疑“能不能少做些項目”。
結果,患者可能就把自己機體康復的過程給耽誤了。
但這些問題,或許會隨着中國人對健康重視程度的提高而得到解決。
從經濟數據來看,中國居民的錢包正在變鼓,而且更願意為健康消費。從2016年到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漲47.5%,超過了3.5萬元。同時,中國人均衞生費用也從2012年的不到2135.8元/年,上漲至2020年的5146.4元/年。
但如今,康復醫療仍然沒有廣泛地被患者熟知,是因為在康復醫療和患者之間仍然存在着更實際的問題。
認知、經濟和資源,橫亙在康復醫療和患者之間的兩大難題簡單來看,康復醫療通常是一次經濟實惠的治療過程。而且在中國也確實存在大量的康復醫療需求。
患者希望自己的康復過程得到醫生的監控和科學的引導。華西醫院曾對日間手術患者做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50.4%的患者擔心如果出院後出現不適,是否能夠得到及時處理;22%的患者對沒有醫護人員照護下的康復缺乏心理準備。
但如今仍然有兩大難題橫在患者和康復醫療之間。
第一是經濟難題。
雖然中國人的口袋變鼓了,也願意為健康花錢了。但目前康復醫療的支付問題還存在2個痛點——醫保覆蓋面窄、醫保報銷難。
相較2010年的康復醫療項目清單,2016年的康復醫療項目有大幅增加。但從總數來看,能報銷的康復醫療項目仍然只有29項。這29項包括了平衡訓練、輪椅技能訓練等20個治療項目,以及康復綜合評定、手功能評定等9個評定項目。
從治療方向來看,目前國家基金還是以保基本項目為主。而且這29個康復項目大多集中於骨科和神經類疾病的康復。
另外,花錢容易報銷難。針對康復項目的報銷通常有比較多的限制,其中凸顯的問題是醫保報銷週期短。
康復醫療的治療週期分急性期(3—4周)、亞急性期(3個月)和穩定期康復(長期)。但醫保通常只能在急性期和亞急性期為患者提供報銷,而不能長期地幫助患者負擔康復醫療的支出。
以北京市康復醫療患者的報銷為例,醫保僅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及損傷的患者報銷發病後6個月的康復醫療項目;其他疾病損傷或手術後康復患者,僅能報銷發病(或手術)後3個月的康復醫療項目。
對於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長期疾病的羣體來説,長期接受康復治療的花費數字比較可觀,於是他們接受系統性康復治療的意願就相對較低,繼而無法得到長期而穩定的健康監測。
最後是醫療資源的困境。
目前,優質資源稀缺是康復醫療面臨的根本難題,一個是缺機構,一個是缺人才。
國家衞健委發佈的《2020中國衞生健康統計年鑑》顯示,2019年全國康復醫院數量為706家,與近2萬家綜合醫院的數量相比,僅佔3.5%。《中國衞生健康統計年鑑》還顯示,截至2018 年底,康復總牀位數為25萬張,僅佔牀位總量的2.9%,每千人擁有的康復牀位數約為0.18張。
相比前文提到的“4.6億人次”,目前中國的康復醫療資源遠不能填滿現有的需求缺口。
康復醫療資源總量短缺的情況下,現有機構能夠提供的服務也比較單一。億歐智庫統計發現,2018年中國康復科收治患者病種仍然以骨科和神經外科為主。重症康復、心肺康復、老年康復等其他病種的康復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康復醫療機構短缺之外,康復醫療人才缺口也相當大。
《中國衞生健康統計年鑑》顯示,預計到2025年,中國每10萬人口將擁有康復醫師8人。距離完成這個目標,康復醫療人才的缺口達到了6.4萬人。
總的來看,想要滿足中國人的康復醫療需求,就得慢慢地跨過認知、經濟和資源這三座大山。但通過一些數據,我們也能夠大概看到康復醫療市場未來的發展前景。
首先是康復醫療的“壓艙石”。
大眾對於健康的需求在增加,追求也在變化。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患者對“健康”的定義提出了更上一層樓的要求。曾經的患者可能單純追求身體健康,而如今的患者則越來越多地追求生理—心理—社會的全面健康。
換句話説,如今患者更希望能夠順利地迴歸社會,不論是自由而有尊嚴地生活,還是完成自我實現的終極目標。
隨這種全面健康訴求而來的,便是更加多元化的醫療資源需求。
儘管患者追求全面健康給社會保障系統帶來了與日俱增的壓力,但患者回歸社會的最終訴求,卻能夠讓這條患病——治癒——康復——迴歸社會的鏈條不斷地運作起來,最終形成循環。
所以在用户基數上,康復醫療的前景是積極的。
其次,我們再看看如今資源捉襟見肘的康復醫療要怎麼做大做強。
想要讓患者接受康復醫療,最先要做的就是讓大家知道這到底有什麼用。目前康復醫療的針對人羣,仍然以神外和骨科患者為主。但如今康復醫療的細分市場上,已經出現了針對慢性病人羣、殘疾人羣、特殊兒童的康復服務。
而且一部分康復醫療機構——也就是所謂的月子中心,正在提供產後護理的業務。一些運動康復機構,也在針對受到運動傷病困擾的客户羣體,提供相應的服務。
截至2017年,中國7歲以上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羣比例已經達到37.2%。在近幾年的東京奧運會、北京冬奧會等一系列大型體育賽事的催化下,這個數字也許還會繼續上升。
運動人羣不斷擴大,人均體育消費也在不斷上漲。2017年,成年人的體育消費水平已經超過了1700元/年,老年人也超過了1000元/年。
為了健康而消費正在形成一種共識。這也就為專業運動康復機構的出現提供了温牀。
第三,社會資本也會成為中國康復醫療發展的動力之一。億歐智庫在《2022年中國康復醫療行業研究報告》提到,康復科的患者原發疾病已得到控制,風險低。康復醫學科的患者死亡率明顯較總體患者死亡率低,且呈下降趨勢。
而且康復醫療雖然對醫生的依賴性較大,但技術難度並不高,由此,縮減了公立醫院與民營醫療機構的醫療質量差異。
所以康復醫療是一種比較適合社會資本介入並創辦機構的醫療項目。加之體外骨骼、遠程康復、數字療法、康復機器人、腦機接口等領域的不斷髮展,技術也將成為中國康復醫療的助力之一。
*文中黃茹為化名。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