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被老人帶大的,還是媽媽一個人帶大的,讓孩子打個招呼就知道?李玫瑾教授曾回憶過一件趣事,有一次她進入電梯,看到一個小男孩騎在爸爸脖子上,進門就喊,奶奶你還沒摁層呢,李玫瑾教授一下子就知道,這孩子家裏一定有很多人,有爸爸媽媽,也有爺爺奶奶,孩子是被大家一起帶大的。但如果孩子是被媽媽一個人帶大的呢?
李玫瑾教授告訴大家,假如媽媽領着孩子去單位,只要是這個孩子在三歲上下會説話的時候,別人可以做一個實驗,你走到孩子的身邊,跟孩子説,你叫我阿姨,我給你好吃的,看看孩子是什麼表現,如果孩子拉着大人的手看看你,雖然低下腦袋有點害羞,可還是叫了阿姨,那就不用問,這個孩子身邊的撫養人至少是兩個以上。如果孩子是另一種表現,看了看你,腦袋低下了,左看看右看看,鬧着要走,怎麼説也不跟人打招呼,那麼這樣的孩子,基本就是媽媽一個人帶的,這個孩子跟外人張不開嘴。為什麼媽媽帶大的孩子,會有這樣鮮明的特徵呢?從很多方面可以解釋這種現象。
第一,家裏人多,語言環境複雜,孩子的性格更多面
孩子愛打招呼,見到人愛笑等,都是性格的一部分,而後天的環境對性格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家裏人多,孩子跟着不同的人玩,就會吸取不同人的性格特點,比如媽媽比較內向,孩子的性格中有害羞的成分,但是跟着爺爺奶奶,沒事就下樓跟人嘮嗑,孩子的害羞就漸漸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開朗愛鬧,人多的家庭,家裏就比較熱鬧,孩子獨處的機會不多,所以性格更外向,見到陌生人也不害羞,家長稍微暗示一下,他就甜甜地叫人了。
第二,媽媽一個人帶孩子,跟孩子交流得少
如果媽媽一個人帶着孩子,家裏沒有其他人幫忙照顧,孩子的性格可能就稍微內向一些,這也很好理解,比如奶奶帶着孩子去玩,看到同齡的人就愛聊兩句,老人還特別喜歡炫耀地要求孩子叫人,而媽媽帶孩子,年輕人不會一路跟人打招呼,更沒有時間跟別人嘮嗑,所以孩子缺乏這方面的訓練,他習慣了只跟媽媽交流,因此顯得更加內向一些,看到陌生人會往媽媽身後躲,這就如同以前城裏的孩子和村裏的孩子一樣,城裏的孩子見到什麼都習以為常,村裏的孩子看到陌生人來了,會好奇地打量,可人家跟他説話,他就一下子跑開了,這都是後天訓練的結果。
其實,這種説法也不是絕對的
很多網友對這種説法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某個媽媽分享,錯了,我家孩子就是我自己帶,見人就笑,6個月的時候就會跟別人手勢再見,看到我跟別人打招呼,都會主動喊叔叔好,阿姨好,現在上大學了,還是喜歡跟人打招呼,我覺得這個關鍵還是看家教,還有孩子的性格,很多爺爺奶奶帶出來的孩子,也是很嬌蠻的,這個不能一概而論。
也有的媽媽説,這種説法不敢苟同,這跟媽媽的性格有關係,如果媽媽比較內向,見到人不愛打招呼,孩子也會跟着不愛打招呼,如果媽媽不愛去人多的地方,孩子也沒有這樣的環境去鍛鍊社交能力,相反,媽媽很外向,性格開朗,孩子也會有樣學樣的,有些老人不愛外出,話本來就少,怎麼能帶出愛打招呼的孩子呢?還是分人。
孩子不愛打招呼,就是沒禮貌和內向嗎?
其實孩子跟人建立基本的聯繫,都需要一個過程,孩子不愛打招呼,就説孩子沒禮貌和內向,這是片面的説法,大人可不能這樣給孩子貼標籤,在生活中,大人跟人打招呼看似很簡單,但是孩子跟人打交道,卻要突破好幾層阻礙,這不是件簡單的事。
比如孩子跟人打招呼,他要知道這個人是誰,他要記住這個人,還要準確地説出這個人是叔叔還是伯伯,是阿姨還是姐姐,大人往往催促孩子,怎麼不知道叫人?但是卻忘了提醒孩子,這個人應該怎麼稱呼,所以孩子總是開不了口。
另外,孩子不願意打招呼,父母也不要訓斥孩子,覺得孩子是不懂事沒禮貌,媽媽可以引導孩子,問問他為什麼不想跟陌生人説話,並且告訴他,如果不想叫這個阿姨,下次見到她的時候,可以禮貌地微笑或者擺手,這也算是一種回應,等孩子跟她慢慢熟悉了,突然有一天,孩子響亮地叫了一聲阿姨好,這該是多麼驚喜。
逼着孩子叫人,這是一種傷孩子自尊的做法,他在陌生人面前本來就害羞,家長還不依不饒,訓斥着孩子,不但讓對方感到尷尬,也會讓孩子無地自容,他對打招呼有了不好的印象,下次就更喜歡躲避了,所以父母的引導很關鍵,而孩子愛不愛打招呼,也跟自身的性格和身邊人的引導有關,單方面説媽媽一個人帶大的孩子,就是不愛打招呼,也是片面的喲。
您覺得媽媽一個人帶大的孩子,愛不愛跟人打招呼呢?